关中盆地固市凹陷次级块体内部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 关中盆地 次级块体 地裂缝 成因机理 出处:《长安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我国是受地裂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以关中盆地的地裂缝更为严重和典型。关中盆地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就是地裂缝的多发地带,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两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西安的地下轨道交通线、大同高铁等工程不可避免的会穿越地裂缝的致灾区域,因此对关中盆地次级块体内部地裂缝成因机理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固市凹陷次级块体内部地裂缝的成因机理。本文在对研究区内部地裂缝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以及野外填图的基础上,基本查明研究区内地裂缝的分布情况以及基本特征,揭示出地裂缝与活动断裂走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通过收集相关地质资料,深入了解研究区内部地裂缝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揭示地裂缝的工程灾害特征和致灾模式。最后通过分析研究区内典型地裂缝的发育特征,并且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了关中盆地固市凹陷次级块体内部地裂缝成因机理。本文最后得出关中盆地固市凹陷次级块体内部构造地裂缝的成因机理为:构造孕缝→地震触缝→降雨(灌溉)扩缝的形成演化过程。成因机理主要体现为:1、断裂构造对地裂缝形成的控制作用;2、地震活动对地裂缝形成和发展的诱发作用;3、降雨(灌溉)对地裂缝形成和发展的扩展作用。
[Abstract]: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most seriously affected by ground fissures, especially in the Guanzhong Basin, which is a frequent area of ground fissures sinc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Guanzhong Basi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two belts and one Road", large-scale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underground rail transit line of Xi'an, i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people's property and life.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ud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ground fracture inside the secondary block in Guanzhong Basin.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ground fracture in the secondary block of Gucheng sag.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mapping of the ground fracture in the study area, The distribu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nd fractur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basically ascertained, and it is revealed that there is a good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ground fractures and the active fault strike.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ackground of ground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area is deeply understood, and the engineering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aster causing mode of ground fissure are revealed. Finally,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ground fracture in the study area, and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tectonic ground fractures inside the secondary blocks in Guanzhong Basi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tectonic ground fractures in the secondary blocks of Guanzhong Basin is as follows: tectonic pregnancy fractures. 鈫扴eismic contact seam. 鈫扵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rainfall (irrigation) join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is mainly embodied as: 1: 1, the controlling effect of fault structure on the formation of ground fissure, the induced effect of seismic activity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ound fissure, and the effect of rainfall (irriga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ound fissure. The role of expansion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ams.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忠海;;北京地区地裂缝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年03期
2 雷霆,董兆祥,刘金锋;地裂缝氡值测试及形成机制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04期
3 陈植华,徐恒力,陈刚;基于信息分维对地裂缝灾害成因的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03期
4 武强,陈佩佩;地裂缝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年01期
5 田级生;河北平原地裂缝调查分析与防治[J];勘察科学技术;2004年01期
6 任建国,龚卫国,焦向菊;山西大同市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山西地震;2004年03期
7 刘忠方,韩军青;临汾市地裂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J];灾害学;2004年S1期
8 彭建兵;范文;李喜安;王庆良;冯希杰;张骏;李新生;卢全中;黄强兵;马润勇;卢玉东;;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9 卢全中;彭建兵;范文;马润勇;李喜安;;陕西三原双槐树地裂缝的发育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10 邓安利;;大同市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与防治对策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忠佩;胡俊杰;任建国;刘学军;;大同市地裂缝成因及减灾对策[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2 宗开红;;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研究[A];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灾害防治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玉海;陈志新;戴福初;;大同地裂缝灾害及其安全距离确定[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4 王景明;;我国地裂缝及其灾害分析[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5 张骏;卢玉东;孙建中;范文;;广西小平阳岩溶区地裂缝形成机制初探[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6 毕海良;苌有全;毕雯雯;;青海省贵德县瓦家地裂缝成因剖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袁平;胡存礼;;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裂缝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地裂缝易发区的物探推断[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贾三满;王海刚;叶超;王荣;;北京地区地裂缝勘察方法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凯玲;;GIS对西安地裂缝灾害敏感性评价探讨[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潘广灿;张金来;郜松杰;张银启;;平顶山市青草岭地裂缝形成机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特约记者 陈娟 通讯员 龚绪龙;城镇化建设的“保护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2 记者 范宏喜;地面沉降防治研讨会在地裂缝现场召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于德福;走出“旧伤刚愈,又添新伤”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于德福;关中盆地有多“热”?[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明霞;高保真地裂缝三维建模及其与地质模型的集成表达[D];长安大学;2015年
2 蒋臻蔚;水作用下地裂缝成因机制及数值模拟[D];长安大学;2011年
3 刘妮娜;地裂缝环境下的地铁隧道—地层地震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李凯玲;地裂缝环境下地铁隧道—围岩相互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5 陈立伟;地裂缝扩展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6 李昌存;河北平原地裂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7 孙萍;黄土破裂特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8 袁立群;列车荷载作用下马蹄形地铁隧道—地裂缝—地层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9 孙红丽;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及成因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段磊;关中盆地地下环境氮污染机理与地下水质安全评价[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有为;关中盆地固市凹陷次级块体内部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2 王旭;单一地裂缝成层地层水平地震响应分析解析解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杨培涛;跨地裂缝建筑物基础破坏机理和影响范围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陈树峰;正断型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的土性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臧明东;太原盆地地裂缝危险性区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薛捷;地裂缝场地地脉动特性及动力响应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蔡琳祥;地铁动荷载作用下与地裂缝小角度斜交隧道围岩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邓舒;基底起伏地裂缝演化时空特征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9 张沙;跨越地裂缝结构灾害防治措施的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10 张连泽;穿越地裂缝场地的地铁隧道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1538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38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