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扬子地区下寒武统与下志留统黑色页岩孔隙度与有机碳关系差异性及原因

发布时间:2018-03-08 10:08

  本文选题:页岩 切入点:孔隙度 出处:《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是扬子地区发育的两套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由于其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而成为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然而牛蹄塘组孔隙度表现出了与龙马溪组截然不同的规律,两套页岩的孔隙结构、有机碳含量、密度也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测井、埋深(上覆压力)、孔隙度、有机碳及成熟度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牛蹄塘组过高的有机碳含量和热演化程度严重影响了页岩的孔隙结构,使有机质碳化,有机质孔发生坍塌和充填;牛蹄塘组埋深大、上覆压力也大,导致无机孔被压实,因此其总孔隙度明显小于龙马溪组.
[Abstract]:The Lower Cambrian Niutetang formation and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are two sets of organic matter rich black shale developed in Yangzi area. However, the porosity of Niulitang formation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ongmaxi formation. The pore structur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density of the two sets of shal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buried depth (overlying pressure, porosity, organic carbon and maturity test data)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cessiv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of Niulitang formation seriously affect the pore structure of shale and carbonize organic matter. The hole of organic matter collapses and fills, and the buried depth and overlying pressure of Niulitang formation are large, which results in the compaction of inorganic pore, so its total porosity is obviously smaller than that of Longmaxi form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No.DD20160185) 国家重大油气专项(No.2016ZX05034-00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672134) 国家基础地质调查项目(No.12120114055801) 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No.B14031)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亮;孔隙度校正缺乏理论依据[J];新疆石油地质;2003年03期

2 尚彦军,岳中琦,胡瑞林,涂新斌,王思敬;五种不同途径获取全风化花岗岩孔隙度数值对比[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1期

3 刘福平;曹跃祖;王安玲;杨长春;;孔隙度数值反演计算[J];计算物理;2010年03期

4 周宇;魏国齐;郭和坤;;应用人工智能优化降低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误差[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5 何静;刘学伟;余振;谢城亮;李子伟;;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孔隙度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3期

6 H.舍门;S.劳克;杨学海;伊广林;;孔隙度对中子和密度仪器探测深度的影响[J];测井技术;1979年06期

7 朱春笙;煤的孔隙度与煤质的关系[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6年05期

8 范尚炯;姚爱华;;地面孔隙度压缩校正方法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0年04期

9 N.Ruhowets;王旭日;;层状储层中孔隙度和粘土体积的确定[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1年08期

10 赵玉玲;阚朝晖;岳阳周;孟丽春;;如何降低岩芯孔隙度的测量误差[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兵;唐杰;孙成禹;;双孔隙度岩石应力依赖的孔隙变形特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张佳佳;李宏兵;姚逢昌;;可变临界孔隙度模型及横波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崔京钢;;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砂岩(视)孔隙度的方法[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冯敬英;罗建群;张革;聂勋碧;;利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孔隙度[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谭茂金;张松扬;;全直径岩芯标定测井孔隙度方法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繁昌;曲寿利;康仁华;;用神经网络求取孔隙度[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张佳佳;李宏兵;姚逢昌;;多孔可变临界孔隙度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唐俊;王琪;廖朋;郝乐伟;田兵;庞国印;;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长8段砂岩储层孔隙度演化定量模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9 刘惠芳;于吉顺;;电子显微镜图像法测定岩石的孔隙度[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宏兵;张佳佳;崔兴福;黄文锋;;由微分等效介质理论推得的干岩石模量比的解析公式[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特约记者王家书 通讯员张凤霞;中油测井华北事业部发展数字岩芯技术[N];中国石油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国栋;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杨磊磊;酸性流体参与的成岩过程中水岩化学作用及对砂岩储层孔隙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3 刘开元;孔隙—裂缝型储层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赵越超;多孔介质中CO_2与油(水)两相渗流的MRI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烨;二氧化碳封存储层影响因素分析—效果预测以及4D地震监测可行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璐娟;火成岩核磁共振影响因素分析与解释[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王娟;粮堆孔隙度的试验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3 任金虎;破裂破碎岩样流固耦合渗透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4 郭慧;森林冠层孔隙度提取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5 刘爱田;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盒2+3段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康丽;铀尾矿库中核素U(Ⅵ)的扩散迁移试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7 刘汉阳;渗纳米C_(60)油脂的铝青铜粉末冶金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杨振;青西致密油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9 王丹;关于孔隙度变化对海底未固结成岩的疏松地层速度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贾雨婷;礁滩储层高精度孔隙度反演[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83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583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e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