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地区不同类型岩土淋溶水与浸泡水的化学特征分析
本文选题:岩土 切入点:淋溶 出处:《水文》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降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包气带岩土对水化学的影响,在沂源地区采集了不同地表岩土样品开展淋溶和浸泡试验。淋溶结果显示:易溶的Cl~-、SO_4~(2-)、CO_3~(2-)、NO_2~-、NO_3~-等阴离子率先溶解进入淋溶水中,之后K~+,Ca~(2+),Mg~(2+),Fe等含量逐渐增加,且淋溶初期p H值呈碱性,之后向中性过渡。浸泡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岩土样经过浸泡5min后,其水化学组分发生了显著变化;随浸泡时间增加,K~+、Na~+、Ca~(2+)、Mg~(2+)、HCO_3~-及含盐量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加,但Cl~-、SO_4~(2-)在不同类型岩土中含量变化则是不同的。由此推测,降水转入地下水过程中,透过地表浅层包气带时就已经淋溶了大量物质,水化学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eration zone rock and soil on hydrochemistry in the process of precipitation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Leaching and soaking tests of different surface rock and soil sample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Yiyuan area. The leach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luble Cl _ (-) so _ (4) C _ (2) C _ (2) C _ (2) C _ (2) C _ (2) C _ (2) C _ (2) C _ (2) C _ (2) O _ (3) and so on anion were firstly dissolved into the leached water, and then the contents of K ~ (+) Ca _ (2) mg _ (2) O _ (2) O _ ((Fe)) increased gradually. The pH value was alkaline at the beginning of leaching and then turned to neutr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rock and soil samples changed significantly after immersion for 5 min. With the increase of soaking time, both K ~ (+) Na ~ (+) Na ~ ((1) C ~ ((2)) C ~ ((2)) and HCO3C _ (2) and its salt content have increased to different extent, but the content of Cl-Li so _ (4) ~ (2)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types of rock and soil. Therefore,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to the process of groundwater. A large amount of substances have been leached through the shallow aeration zone of the surface, and the hydrochemical properties have changed greatly.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基金】:沂蒙山革命老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12000150003)
【分类号】:P64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王金生,林学钰;水文地球化学模型研究进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06期
2 丁元芳;;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东北水利水电;2011年03期
3 葆瑞;全国水文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3年03期
4 潘乃礼;;确定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标志的定量方法[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5 余兆康,蔡诗凰,林家涛;两种类型爆破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1986年01期
6 V.L.Barsukov;G.M.Varshal;N.S.Zamokina;张根深;;苏联水文地球化学地震预报研究的最新成果[J];华北地震科学;1986年S1期
7 张先起;;谈谈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中的几个问题[J];世界地质;1990年01期
8 陈锁忠,,单爱琴;邯郸万年矿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水文地球化学模式[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5年04期
9 胡宽tb,曹玉清,田莉玉;与元素丰缺有关的水文地球化学生态环境模型[J];世界地质;2000年04期
10 侯燕,陈水金,方丙四;岳阳张谷英天然矿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J];湖南地质;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兆康;蔡诗凰;林家涛;;爆破水文地球化学效应机理综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2 汪蕴璞;;太平洋中部水文地球化学[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8号)[C];1992年
3 周运超;王世杰;谢兴能;罗维钧;黎廷宇;;贵州四个岩溶洞穴滴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意义[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静;宋林华;向昌国;;云南白龙洞碳酸钙景观恢复的水文地球化学试验[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5 王东升;赵迎昌;侯定远;魏宪生;;川25井富钾卤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找钾指示意义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3)[C];1987年
6 彭伦;傅雪海;权彪;王可新;陈莉;;沁南煤层气井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程秀明;;山东沂源土门岩溶发育的水文地球化学机理研究[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高柏;孙占学;王志明;刘金辉;张文;;东乌旗地区地下水同位素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公开出版物[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2中英文合订本)[C];1985年
10 王强;;巴音戈壁盆地铀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晓翠;云南l樈匕段氯卣骱退牡厍蚧D庋芯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林明珠;不同土地覆被下表层岩溶带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碳汇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曾溅辉;氟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4年
4 杨平恒;重庆青木关地下河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悬浮颗粒物运移规律[D];西南大学;2010年
5 吴亚;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系统铀水文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6 桂和荣;皖北矿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判别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7 孙亚乔;粉煤灰浸出及浸出液与介质相互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8 董维红;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技术在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深层地下水~(14)C年龄校正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可;金佛山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水文地球化学及氢氧同位素特征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2 裴蓓;小浪底灌区11号隧洞F29断层渗水问题的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程凡;石河子市地下水环境演化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4 卞跃跃;兖州煤矿深部岩溶水水化学成分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王凯;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党慧慧;乌兰布和沙漠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D];兰州大学;2016年
7 杨震;赣西北地区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8 曹德福;鄂尔多斯盆地南区洛河组地下水演化水文地球化学模拟[D];长安大学;2005年
9 邢丽娜;华北平原典型剖面上地下水化学特征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郑灵芝;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区水文地球化学问题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08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08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