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渝东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2 19:39

  本文选题:渝东南地区 切入点:构造特征 出处:《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渝东南地区作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地,奥陶系五峰组与志留系龙马溪组地层中富有机质泥页岩非常发育,为页岩气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研究渝东南地区构造发育特征、演化规律、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构造特征对页岩气富集的控制,对进一步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在充分研究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基础上,运用传统地质调查方法,配合构造分析、软件模拟等实验技术,对渝东南地区主要地质构造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展开了全面研究,并探讨了地质构造特征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主要获得了如下几点认识:(1)渝东南地区主要指齐岳山断裂以东所在的湘鄂西断褶带中南段。区域目的层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多期构造旋回影响。(2)渝东南地区发育有齐岳山背斜等近23条大型褶曲构造,多数呈NE-NNE向线性展布;发育有齐岳山断裂等17条大型断裂,各断裂系统内小断裂展布规律不一;地表节理走向主要以NE向、NEE向、NW向和近NS向为优选方位。(3)渝东南地区构造在空间展布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自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印支早期隆升、印支晚期-燕山早期NW-SE向挤压、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近NNW-SSE向挤压和喜马拉雅晚期NE-SW向挤压。青藏高原运动及雪峰山隆升均对渝东南地区主体构造的形成起着决定性控制作用。(4)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底界埋深分布在0~4500m,五峰组-龙马溪组第一亚段厚度介于0~40m,全区有机质含量介于0.200%~6.703%,平均2.850%,Ro为2.21%~3.30%。目的层自沉积以来主要经历了五个期次的沉积埋藏阶段,有机质热演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5)相较于焦石坝地区而言,渝东南绝大多数地区构造运动强烈,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且存在反转期,地层抬升剧烈,目的层系埋藏较浅甚至出露地表,整体保存条件较差,仅在变形程度低,断裂发育较少的地区有可能形成气藏。本文共圈定出9个页岩气富集区,其中一级富集区6个,面积共2358.08km2,次级富集区3个,面积共168.12 km2。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a of shale gas, the organic shale in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 and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s well developed, which provides a material basis for shale gas accumulation. The evolution law, the control of shale ga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shale gas enrich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mainly guided by plate tectonic theory. On the basis of fully studying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 using the traditional geological survey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of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software simulation, the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southeastern Chongqing are analyzed.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 are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shale gas enrichment is also discussed.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mainly refers to the middle and south section of the fault fold belt in the west of Hunan and Hubei to the east of Qiyueshan fault. The regional target layer has mainly experienced Caledonian, Hercynian, Indosinian, Yanshanian, etc. Near 23 large fold structures such as Qiyueshan anticline, most of which are distributed linearly in NE-NNE direction, and 17 large faults, such as Qiyueshan fault, are developed in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mall faults in each fault system is differen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tructures in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since the Mesozoic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early uplift of the Indosinian, and the early uplift of the Indosinian. Late Indosinian to early Yanshanian NW-SE compression, The late Yanshanian to early Himalayan NNW-SSE compression and the late Himalayan NE-SW compression. Qinghai-Tibet Plateau movement and Xuefengshan uplift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in structure in southeastern Chongqing. The buried depth of the bottom boundary of the Fengzhou-Longmaxi formation is distributed in 0 ~ 4500m, the thickness of the first submember of the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is between 0 ~ 40m, and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whole area is between 0.200 and 6.703, with an average of 2.850g Ro of 2.21 ~ 3.300.The target layer has mainly undergone five sedimentary burial stages since the deposition. Compared with Jiaoshiba area,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Compared with Jiaoshiba area, the tectonic movement in most areas of southeast Chongqing is strong, the fault structure is extremely developed and there is a reversal period, and the strata are uplifted violently. The reservoir may be formed only in areas with low deformation degree and less fault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9 shale gas accumulation areas have been delineated, of which 6 are first-grade rich areas. The area is 2358.08km2, the secondary rich area is 3, the area is 168.12 km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页岩气开发:唤醒沉睡“宝藏”[J];经济视角(上);2008年10期

2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3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4 李立;;中国正式实施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5 ;我国首个页岩气开发项目在綦江启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6 王立彬;;中国启动页岩气资源勘查[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5期

7 安晓璇;黄文辉;刘思宇;江怀友;;页岩气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8 蒋志文;;页岩气简介[J];云南地质;2010年01期

9 钱伯章;朱建芳;;页岩气开发的现状与前景[J];天然气技术;2010年02期

10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J];山东国土资源;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登明;对渝东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N];重庆日报;2006年

2 张士功;渝东南地区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N];重庆日报;2007年

3 乔广奇;关于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的几点思考[N];中国信息报;2003年

4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林刚;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已实施[N];中国企业报;2009年

7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9 胡文瑞;页岩气:“鸡肋”变“牛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游声刚;重庆地区页岩气有利区优选及开发策略[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年

2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3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4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梁顺;长壁开采区内垂直页岩气井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俞杨烽;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郭晶晶;基于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8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9 俞益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姜文利;华北及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璐宇;渝东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2 周妮;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名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孙晗霖;连片特困地区财政扶贫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王传合;渝东南地区村落的地域类型划分及优化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

5 刘龙;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6 余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7 曹俊;金阳—威信地区下古生界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8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9 折文旭;页岩气藏水平井HEGF裂缝网络渗流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10 郭文;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分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50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50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b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