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幔边界反射震相ScS对远震体波反演震源参数精度影响
本文选题:远震体波 切入点:震源深度 出处:《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6期
【摘要】:研究表明,远震直达体波波形(P波、SH波)是有效反演中强地震(M5.5~7)震源参数的重要资料.但是当震中距较大时,核幔边界全反射波ScS会进入SH波反演窗口,其未被传统的基于体波震源参数反演算法所考虑,从而导致反演结果偏差.本文通过TEL3与fk方法合成理论地震图,使用Jackknifing统计方法定量测试了不同情况下ScS震相对远震体波反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演数据震中距位于70°~90°时,ScS震相会造成震源质心深度1km左右、机制解最大8°的系统偏差;使用震中距40°~90°的SH波进行抽样反演,机制解最大系统偏差可达5°;SH波与P波联合反演可减少ScS震相引起的震源参数结果系统偏差.因此,ScS震相对基于射线理论的远震体波震源机制解反演所造成的误差是需要给予考虑的.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rect body wave waveform of distant earthquakes / P wave / SH wave) is an important data for effective inversion of the focal parameters of moder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s (M 5.55). However, when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is large, the total reflection wave ScS of the core and mantle boundary will enter the SH wave inversion window. It is not considered by the traditional inversion algorithm based on volume wave focal parameters, which leads to the deviation of inversion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seismograms are synthesized by TEL3 and fk methods. The effect of ScS earthquake on remote body wave inversion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is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by using Jackknifing statistical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inversion data epicentral distance is at 70 掳~ 90 掳, the SSS phase will cause the focal mass center depth (1km) to be about, and the mechanism solution will be the maximum systematic deviation of 8 掳. Using SH waves with a distance of 40 掳to 90 掳from the epicentre to carry out the sampling inversion, The maximum systematic deviation of the mechanism solution can be up to 5 掳SH-wave and P-wave inversion, which can reduce the systematic deviation of the focal parameter result caused by the ScS phase. Therefore, the error caused by the inversion of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SCS earthquake relative to the source solution of the distant body wave based on the ray theory can be reduced. I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4CB845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4069)资助
【分类号】:P315.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健生;兰州台观测到的π类震相初探[J];西北地震学报;1989年01期
2 朱莉娅,缑兰兰;多台综合分析法确定地震疑难震相的认识和实践[J];内陆地震;2001年03期
3 杨配新,邓存华,刘希强,任勇,颜其中;数字化地震记录震相自动识别的方法研究[J];地震研究;2004年04期
4 王庆民;沈得秀;李滔;;核震相在数字仪上的记录特征[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6年06期
5 周彦文;刘希强;;初至震相自动识别方法研究与发展趋势[J];华北地震科学;2007年04期
6 王利兵;闫俊岗;刘立申;高登平;白永福;张伟;;地震后续震相自动生成软件的设计与应用[J];华北地震科学;2009年02期
7 杨正华;王保利;黄翼坚;;物理模型实验中一种特殊震相的分析讨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2期
8 张少泉;;震相概述[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4年04期
9 林怀存,于秀兰;山东地区某些震相的走时速度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85年S1期
10 张少泉;;震相概述(续) 第四讲 震相应用[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配新;颜其中;任勇;;数字地震信号震相自动识别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2 ;模型震相辨认方法的研究[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3 高世玉;肖同兴;冯永革;;区域震相的动力学性质与华北强地震[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王凤贤;魏小虹;王玉先;;浅析松辽盆地沉积层对大庆台网震相到时的影响[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赵连锋;谢小碧;王卫民;姚振兴;;利用区域震相估计朝鲜核爆的当量[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王培德;克劳茨S;;地震近场记录中来自沉积盆地底部的S—P转换波震相[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周蕙兰;马延路;何小波;;f弱震相识别方法与PKJKP震相调查[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马延路;周蕙兰;;中国及邻区D″顶面反射震相探查方法及其埋藏深度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刘万琴;郑治真;;波在非线性固体介质中传播的观测研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10 刘志;王夫运;杨健;;一种震相拾取误差的自动判别和计算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喜珍;小波变换在地震数据压缩和震相到时拾取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崇加军;基于震相特征的地震成像方法和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张瑞青;基于三重震相研究青藏高原和西北太平洋俯冲带上地幔过渡带速度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继;地震事件和震相检测处理系统[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2 周银兴;微震事件检测及震相自动识别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9年
3 王彩霞;多震相初至自动检测识别方法技术[D];长安大学;2014年
4 冯红武;地震预警中的震相自动识别方法和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4年
5 陈少波;地震预警系统的P波震相自动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6 孙茁;基于sPn震相测定地震深度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7 孟庆君;CAP方法和深度震相确定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黄国娇;地震多震相走时同时反演方法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9 许丰;格林函数样条插值和S变换在重、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惠少兴;三维Q值层析成像[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2年
,本文编号:1691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9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