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安徽浮山段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新发现
本文选题:郯庐断裂带 切入点:淮河以南 出处:《地震地质》2017年05期
【摘要】:郯庐断裂带淮河以南段第四纪地层分布不均,断层新活动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苏皖交界地区多次实地踏勘发现,淮河南侧的安徽浮山段断层发育于NNE向条形岗地的边缘,对第四纪地层和地貌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浮山段开挖的三塘探槽、浮山南剖面等均显示,断层错断了晚第四纪地层,表明该段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仍存在较强的活动。综合地层年代样品测试结果,浮山段断层最新活动时代可达全新世早期,最近1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10.6±0.8)~(7.6±0.5)ka BP之间。探槽及剖面揭露的断层表现为正右旋滑动特征,这或是断层所在区域局部构造应力场复杂性的表现。
[Abstract]:Due to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Quaternary strata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the new fault activity.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fault in the Fushan section of Anhui Province on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Huaihe River developed on the edge of the NNE stripe in the boundary area of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s. The strata and geomorphology of the Quaternary are still controlled to some extent. The Santang grooves and the south Fushan section excavated in the Fushan section show that the fault has broken the late Quaternary strata, It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still strong activity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of this segment fault.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stratigraphic dating samples, the latest active age of the fault in Fushan section can reach the early Holocene. The most recent paleoearthquake event occurred between 10.6 卤0.8 and 7.6 卤0.5)ka BP. The faults exposed by the trenches and profiles show positive dextral slip, or the complexity of the loc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fault area.
【作者单位】: 安徽省地震局;安徽省地震局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重点研究室;山东省地震局;
【基金】:安徽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2015g25)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青年项目(XH16018Y)共同资助
【分类号】:P3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学军,陈祥云,楼法生,赵赣,罗小洪;赣江断裂带的特征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2 高祥林;;渤海中部郯庐断裂带的近期活动与渤海新近纪新生断裂[J];地质科学;2006年02期
3 刘顺;沈忠民;司建涛;;郯庐断裂带演化动力学——多力源多时期分段作用模式[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4 万桂梅;汤良杰;金文正;余一欣;;郯庐断裂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J];地质论评;2009年02期
5 张庆龙;;郯庐断裂带郯城段考察记[J];地质学刊;2009年03期
6 鲁震;;三位外籍学者对郯庐断裂带的野外考察及其论点[J];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01期
7 万天丰;郯庐断裂带的延伸与切割深度[J];现代地质;1996年04期
8 朱光,王道轩,刘国生,牛漫兰,宋传中;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J];地质科学;2004年01期
9 徐芹芹;季建清;王金铎;王振兰;韩文功;于建国;;郯庐断裂带早新生代的活动性质研究[J];地质科学;2008年02期
10 龚伟;曾佐勋;王杰;徐大良;胡烨;李细光;;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J];地震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超;李元;宋传中;;安徽肥东西韦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演化[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朱光;牛漫兰;谢成龙;胡召齐;;中国东部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动力学过程——来自郯庐断裂带演化的启示[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秦光喜;张良筹;严开健;梁继涛;;郯庐断裂带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4 黄建华;方明骏;傅容珊;;郯庐断裂带的分形与分维[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5 谢瑞征;朱永正;丁政;李灼华;;郯庐断裂带江苏及邻近地段新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6 秦元喜;张良筹;严开健;;赣榆-太湖断裂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及其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7)[C];1985年
7 邱楠生;苏向光;李兆影;;郯庐断裂带两侧坳陷古热场及其与断裂带活动的关系探讨[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齐文凯;严晓红;周生义;;对郯庐断裂带成生与总体特征的新认识[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朱光;王勇生;王道轩;牛漫兰;刘国生;谢成龙;;前陆变形与沉积对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运动的制约[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钟锴;徐鸣洁;王良书;张鹏;胡旭芝;;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特征[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汪杰;将郯庐断裂带列为全国第21个重点成矿带[N];中国矿业报;2013年
2 本报实习生 叶松亭 本报记者 王星;惊慌大可不必 预防必不可少[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田;郯庐断裂带南段造山期变形格局、演化规律与形成机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2 吕丁友;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林松辉;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条件的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刘国生;合肥盆地对郯庐断裂带活动的沉积响应[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5 王勇生;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运动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徐佑德;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相邻盆地的关系[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许世红;郯庐断裂带苏皖段断裂-沉积响应及合肥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谢成龙;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对岩石圈减薄的指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开洋;郯庐断裂带中段区域应力状态及其断层力学意义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袁福佳;日本3.11大地震对郯庐断裂带位移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3 罗旭;郯庐断裂带中段及其邻区三维电性结构研究:据Sinoprobe大地电磁测深标准网数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韩雨;郯庐断裂带肥东段变形岩脉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5 聂峰;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两侧特征性变质岩变质属性及形成时限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王书琴;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样式、变形序列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雷清;郯庐断裂带深部电性结构与构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王朝;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对矿产的控制与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王浩乾;郯庐断裂带南端周边的变形特征与演化规律[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曹洋;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99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99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