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油页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发布时间:2018-04-13 14:08

  本文选题:油页岩 + 微量元素 ; 参考:《煤炭学报》2017年08期


【摘要】: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油页岩发育于石头梅凸起附近,位于三塘湖盆地西南缘。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油页岩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和中国煤相比研究区油页岩中比较富集V,Cr,Ni,Cu,Ge,As,Se,Rb,Sr,Mo,Cd,Sb,有毒元素、致癌元素Cd,Ni,As,Cd等含量明显高于地壳和中国煤中平均含量;REE富集情况低于北美页岩水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表明LREE明显富集,HREE相对亏损,Eu随深度正负异常变化频繁。ΔCe,ΔEu,Sr/Ca,Sr/Ba,V/(V+Ni)及V/Cr的值总体上反映出该区油页岩形成于贫氧-缺氧,水体盐度咸水-淡水的较深水环境
[Abstract]:The oil shale of th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Santanghu Basin is located near the Shitangmei uplift and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margin of the Santanghu basin.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lements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in oil shale were studi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ICP-MS).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coals, the oil shale in the study area is more enriched in the oil shale, and the contents of toxic elements and carcinogenic elements, such as the toxic elements and carcinogenic elements,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content of REE in the crust and Chinese coal, and the enrichment level of RE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rth American shale, which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rth American shale, and the contents of toxic elements and carcinogenic elements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rustal and Chinese coals.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层气国家工程中心煤储层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国华能集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652014008)
【分类号】:P618.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溪滨,魏新善;三塘湖盆地勘探历程[J];勘探家;1997年02期

2 高磊;;新疆西三塘湖盆地地质特征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年10期

3 李溪滨;三塘湖盆地发现第二个含油构造[J];新疆石油地质;1996年04期

4 李溪滨;三塘湖盆地控制了一个低产中型油田[J];新疆石油地质;1999年01期

5 胡斌,关强,朱伯生,张或丹;三塘湖盆地构造及形变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1999年05期

6 齐雪峰;何云生;赵亮;蒋俊超;;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古生态环境[J];新疆石油地质;2013年06期

7 刘延莉;柳益群;;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储层三维模型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年03期

8 王海华;汤达祯;许浩;;三塘湖盆地压力体系分布特征及预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23期

9 龚文平;;新疆三塘湖盆地晚古生代基底结构和变形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2期

10 鲁海鸥;袁炳强;李玉宏;张春灌;申晨;;三塘湖盆地断裂构造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君玲;赵占银;王建东;李淑梅;;吉林省油页岩开发利用前景[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2 杨栋;薛晋霞;康志勤;刘中华;;抚顺油页岩干馏渗透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肖平;鹿换龙;;抚顺西露天矿油页岩工业性质的研究与评价[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4 田树华;;中国油页岩的有机岩石学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13)[C];1998年

5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勘探获重大突破[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6 陶树;汤达祯;许浩;;全球油页岩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7 梁建龙;汤达祯;许浩;陶树;;准噶尔盆地南缘吉木萨尔矿区二叠系芦草沟组油页岩成矿模式[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8 柳少鹏;周世新;王保忠;李靖;张海坤;巩书华;;烃源岩评价参数与油页岩品质指标内在关系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9 张佳佳;李宏兵;姚逢昌;崔兴福;;地震评价油页岩的方法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永明;郭建军;刘宏;;陕北三叠纪煤田勘探中油页岩的地球物理测井效果[A];陕西地球物理文集(七)中国西部地球物理研究与实践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20周年专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师啸 特约记者 江新宁;三塘湖盆地新层系勘探获重要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唐学良;工程进展顺利 辽宁成大有意做大油页岩项目[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晨澜;油页岩:可以点燃的石头[N];中国石化报;2009年

4 张家强 常强 丁家 江枫;油页岩开发,多元化能源利用的又一新路径[N];中国矿业报;2010年

5 记者 周强 特约记者 毛文霞;义乌发现最厚达100米可开采油页岩[N];中国矿业报;2007年

6 姜亭 李金超;铜川探获25米厚油页岩层[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7 杨军昌 崔建平;油页岩资源勘查进展顺利[N];中煤地质报;2008年

8 蒋万全;油页岩开发展示出诱人前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蒋万全;油页岩:勘查开发还要再快些[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10 张家强;“石头变石油”渐行渐近[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保锋;新疆三塘湖和塔里木含油气盆地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储层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王盛鹏;三塘湖盆地致密油地质评价及有利探区[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3 李强;油页岩原位热裂解温度场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王海华;三塘湖盆地油气藏压力体系与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陈会军;油页岩资源潜力评价与开发优选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刘志逊;黑龙江依兰煤田达连河矿区油页岩性质、成因与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张海龙;东北北部区油页岩资源评价及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李婧婧;博格达山北麓二叠系芦草沟组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姜雪;油页岩原位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柳蓉;东北地区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油页岩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乐;新疆三塘湖盆地页岩气成藏特征[D];新疆大学;2015年

2 冯烁;三塘湖盆地中—下侏罗统沉积演化及聚煤规律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3 张磊;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储层微观特征与致密机理[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赵紫桐;致密油储层成岩史模拟与有利区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邱善武;三塘湖盆地北小湖地区储层地震地质综合预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吴斌;新疆三塘湖盆地控煤因素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7 鲁海鸥;三塘湖盆地构造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8 崔庆岗;三塘湖盆地石炭纪火山岩储集层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尤继元;三塘湖盆地中二叠世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李义军;三塘湖盆地二叠系低渗透储集层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744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44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d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