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走滑断裂识别标志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以青东—莱州湾构造带为例
本文选题:隐性走滑断裂 + 识别标志 ; 参考:《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为了研究郯庐断裂带隐性走滑断裂特征和发育机制,确定它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利用青东—莱州湾构造带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研究隐性走滑断裂的构造特征、识别标志、断裂样式及成因机制,分析它与油气聚集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隐性走滑断裂可归纳5种识别标志:(1)断裂走向一致、倾向相反;(2)断裂平面变形明显、两侧地层产状突变;(3)断裂两侧地层厚度、地震相差异大;(4)断裂呈直立"栅栏状"特征;(5)断裂两侧油水关系不统一。包括潜山直立型、盆缘调节型、盆内末端型和盆内桥连型四类构造样式。该区隐性走滑断裂的大量发育与喜山运动向东挤出、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共同作用有关;隐性走滑断裂对圈闭形成、沉积特征和油气的运聚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该结果可以有效指导研究区油气二次勘探,为走滑断裂带的精细勘探提供参考。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he recessive strike-slip fault in the Tanlu fault zone and determine its controlling effect on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essive strike-slip fault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high-precision 3-D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of the Qingdong-Laizhou Bay structural belt.Identification marks, fault patterns and genetic mechanisms, and analysis of its relationship with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cessive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5 kinds of recognition marks, the strike of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 of the opposite direction, and the plane deformation of the fault is obvious, and the formation thickness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 is obviously changed by the occurrence of the strata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The difference of seismic facies is that the fault is characterized by vertical "palisade" shape. (5) the oil-water relationship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 is not uniform.It includes buried hill vertical type, basin margin adjusting type, inside basin end type and basin bridge connecting type.The massive development of the recessive strike-slip faults is related to the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and the extrusion of the Himalayan movement to the east, and the recessive strike-slip fault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trap formatio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The results can effectively guide the secondary explor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study area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ine exploration of strike-slip fault zone.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4-003)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志琴,曾令森,杨经绥,李海兵,姜枚,金之钧,郑和荣,郭齐军;走滑断裂、“挤压性盆-山构造”与油气资源关系的探讨[J];地球科学;2004年06期
2 姜波,,王桂梁;走滑断裂在煤田构造中的作用及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3 周士科,李焱,陈生泽,马前贵,薛永安;渤海湾盆地渤中34区走滑断裂特征[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马庆佑;沙旭光;李玉兰;朱秀香;杨素举;李慧莉;;塔中顺托果勒区块走滑断裂特征及控油作用[J];石油实验地质;2012年02期
5 张新超;孙赞东;赵俊省;潘杨勇;;塔中北斜坡走滑断裂断距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2013年05期
6 杨圣彬;刘军;李慧莉;张仲培;李婧婧;;塔中北围斜区北东向走滑断裂特征及其控油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年06期
7 彭存仓;张博;;郯庐中段走滑断裂与新滩地区油气成藏关系[J];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03期
8 张博;;走滑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6期
9 张艳萍;杨海军;吕修祥;刘虎;韩剑发;高妍芳;于红枫;;塔中北斜坡中部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新疆石油地质;2011年04期
10 柳永军;朱文森;杜晓峰;武强;李果营;柴永波;王伟;;渤海海域辽中凹陷走滑断裂分段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治洮;;论我国中西部的大型走滑断裂[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5)[C];1987年
2 汪洋;;云南普洱地区活动走滑断裂与块体旋转运动[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3 梁兴;吴根耀;;赣江走滑断裂系在鄱阳盆地的表现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余朝华;吴时国;韩清华;邹东波;赵汗青;;济阳坳陷东北部走滑断裂构造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吴时国;;济阳坳陷垦东走滑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A];渤海湾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论文集(第十三集)[C];2008年
6 姚琪;徐锡伟;邢会林;;青藏高原东缘走滑断裂对块体变形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兴旺;郑建京;杨鑫;孙国强;苏龙;王亚东;;中、新生代阿尔金走滑断裂系构造运动的沉积学揭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8 李述靖;刘刚;;念青唐古拉走滑断裂带与藏东平行双剪切—推覆构造系统的遥感构造解析[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9 吕修祥;杨海军;周杰;于红枫;张艳萍;兰晓东;蔡俊;朱峰;;塔中隆起走滑断裂分段性与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岩油气差异富集模式[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10 贺日政;高锐;郑洪伟;;青藏高原中央巨型东西向走滑断裂的确切位置[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培军;走滑断裂带深成岩溶作用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高翔;走滑断裂带变形局部化和地震成核过程探讨[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孝彦;致密岩石中走滑断裂内部结构及与油气成藏[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唐照星;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走滑断裂特征及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杨洋;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走滑断裂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张中巧;郯庐走滑断裂带构造精细解释及储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龚鹏宇;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段走滑断裂体系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邢娜娜;济阳坳陷桩西潜山走滑断裂特征及圈闭描述[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51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5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