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测试新方法
本文选题:碳酸盐岩 + 有机质丰度 ; 参考:《沉积学报》2016年01期
【摘要】:常规有机碳测试中仅对残余固相进行测试而忽略了酸解液,而前人研究证实酸解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为了准确定量碳酸盐岩样品的总有机碳(TOC),提出蒙脱石增稠元素分析的新方法。本次研究以配比标样(CaCO_3+SiO_2+有机质标样)作为研究对象,对配比标样进行传统有机碳测试以及酸解后利用蒙脱石增稠进行元素分析的新方法测试。结果显示加入有机质标样为小分子有机酸(盐)的配比标样的传统有机碳测试的相对误差为98.5%~99.6%,加入大分子有机质的配比标样传统有机碳测试的相对误差较小,为11.9%~48.1%。而酸解后蒙脱石增稠进行元素分析测试的方法中,总有机碳(TOC)的相对误差为0.76%~19.46%。不同有机碳浓度的配比标样的元素分析法测试结果的相对误差随着有机碳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新有机碳测试方法中,由于除去无机碳后将残渣与酸解液混合均匀并增稠,避免了有机碳的流失,更能客观反映样品总有机碳(TOC)。
[Abstract]:In the conventional organic carbon test, only residual solid phase is tested, but the acidolysis solution is neglected.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amount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acid solution. In order to accurately quantify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of carbonate rock samples, a new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thickening elements of montmorillonite i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the standard sample of Caco _ S _ 3 SiO_2 organic matter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tandard sample was tested by traditional organic carbon test and a new method of elemental analysis using montmorillonite thickening after acido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 error of traditional organic carbon test was 98.5 and 99.6 for organic matter standard sample with small molecular organic acid (salt). The relative error of traditional organic carbon test for adding macromolecular organic matter standard sample was relatively small, which was 11.9% and 48.1% respectively. The relative error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in the method of elemental analysis of montmorillonite thickening after acidolysis is 0.76 and 19.46. The relative error of elemental analysis method for different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the new organic carbon testing method, the residue and acid solution are mixed evenly and thickened after the removal of inorganic carbon, which avoids the loss of organic carbon and can reflect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of the sample more objectively.
【作者单位】: 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西部之光重点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214801)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专项(1309RTSA041)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惠;;塔里木油田成功破解碳酸盐岩“肠梗阻”[J];石油钻采工艺;2011年01期
2 王炳章;国外碳酸盐岩地区工作方法[J];石油物探;1980年03期
3 曹慧缇 ,熊寿生;立足长期 总体规划——记南方碳酸盐岩含油气评价学术报告会[J];石油实验地质;1981年01期
4 谭顺道;沉积碳酸盐岩及其研究对金属矿床的价值[J];地质与勘探;1981年08期
5 L.C.Silva ,项光;佛得角群岛圣地亚哥的一个大洋型碳酸盐岩火山[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11期
6 傅家谟;刘德汉;;碳酸盐岩有机质演化特征与油气评价[J];石油学报;1982年01期
7 方得源;碳酸盐岩物理性质—介电性实验研究[J];中国岩溶;1984年01期
8 陈焕疆;华南区域地质和碳酸盐岩油气普查勘探的几个问题(下)[J];地质科技情报;1986年04期
9 D. Deng ,Q. Ou;中国南方下扬子海上碳酸盐岩地区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J];石油物探译丛;1996年05期
10 张道清;;激光微取样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析技术研制成功[J];天然气工业;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阳兵;王世杰;罗光杰;;碳酸盐岩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层成因的讨论[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卢耀如;张凤娥;;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3 吕修祥;金之钧;;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规律[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4 刘宝明;金庆焕;夏斌;;南中国海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含油气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夏宗清;颜丙宏;;碳酸盐岩漏层受控压力堵漏工艺的研究与实践[A];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郭宏伟;张研;宋建勇;李劲松;贾志坤;;基于有限元法的碳酸盐岩强散射介质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黄捍东;罗群;林娟华;刘洪昌;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撼霆;吴时国;;东沙海区深水碳酸盐岩的发育与地震识别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佟宏鹏;陈多福;;日喀则弧前盆地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组构及碳同位素特征——我国古代甲烷冷泉的发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广旭;吴时国;;南海北部碳酸盐岩地球物理特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秦丽娟 唐铭;科技“慧眼”洞悉碳酸盐岩[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吴莉;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产量逾千万吨[N];中国能源报;2014年
3 记者 马永;碳酸盐岩物探技术走进塔里木[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魏艳;技术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矿业报;2011年
5 杜治利;我国西部碳酸盐岩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丰硕[N];中国能源报;2014年
6 姚秋明 邓道静;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获新成果[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江其勤 王金艳;碳酸盐岩烃源岩研究有望获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1年
8 易蓉蓉;马永生:碳酸盐岩油气的探索者[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9 孙希利 蒋琳琳;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这样获得的[N];科技日报;2011年
10 彭冬梅;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军;碳酸盐岩锶同位素选择性测定技术[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2 李石朋;碳酸盐岩风化机制的淋溶模拟及对铀钍富集作用的指示[D];南华大学;2014年
3 胡军;峡东南“盖帽”碳酸盐岩古甲烷事件的地球生物学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4 李现根;延庆—怀来地区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及微亮晶碳酸盐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贾志鑫;湖北宜昌九龙湾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岩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韩霄;邵家洼陷沙四段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郄莹;碳酸盐岩内断裂带结构及与油气成藏[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8 李杨;碳酸盐岩岩石物理与油气储层识别[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郭艳东;碳酸盐岩超高压气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彭鑫;碳酸盐岩岩石物理研究及其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99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99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