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河谷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
本文选题:区域地下水 + 水流理论 ; 参考:《干旱区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以区域地下水流理论为指导,采用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等方法,以南北向"1号水文地质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伊犁河谷地区地下水化学、同位素、地下水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主要阴、阳离子自北向南呈现出同步的变化规律,由北向南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_3-Ca、HCO_3-SO_4-Ca-Mg、HCO_3-SO_4-Ca-Na。δ~2H及δ~(18)O自北向南沿途变化不大。"1号水文地质剖面"潜水为1952年以来补给的地下水。划分为3级循环系统,依次为局部、中间和区域地下水流循环系统。其循环周期依次为5~10 a、30~40 a以及20 000 a左右。与此相对应,划分为浅部强径流区、中部中等径流区和深部弱径流区,径流速率依次为0.5 m·d~(-1)、0.1~0.5 m·d~(-1)及0.1 m·d~(-1)。建议优先开发利用浅、中部循环地下水,保护好深部循环地下水。
[Abstract]:Guided by the theory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flow, using hydrochemical and isotopic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roundwater flow, the study of groundwater chemistry, isotopes and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in the Yili valley area is studied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No. 1 hydrogeological section", and the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evolution law i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Yin, the cation from north to South presents a synchronous change rule, from north to south water chemical type is HCO_3-Ca, HCO_3-SO_4-Ca-Mg, HCO_3-SO_4-Ca-Na. Delta ~2H and delta ~ (18) O change little from north to south. "No. 1 hydrogeological section" dive is the groundwater that has been supplementing since 1952. It is divided into 3 cycle system, which is in turn as part of the system. 5~10 a, 30~40 A and 20000 a are the cycle cycles of inter and regional groundwater flow, which are divided into shallow strong runoff regions, middle middle runoff regions and deep weak runoff regions, and the runoff rate is 0.5 m d~ (-1), 0.1~0.5 m. D~ (-1) and 0.1 Water protects the deep circulating groundwater.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秦皇岛海平面监测站;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项目“新疆伊犁河谷地下水资源及环境问题调查与评价(1212011220972);新疆伊犁河谷霍城-霍尔果斯口岸水文地质调查(12120115046401);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121201011000150021)”资助
【分类号】:P64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鉴银,傅瓦利;岩溶地区开凿隧道对地下水循环系统的破坏——以重庆市中梁山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庞忠和;郭永海;苏锐;秦大军;许冰;;北山花岗岩裂隙地下水循环属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3 徐梦瑶;梁秀娟;王益良;李强;姜佳浃;;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J];人民黄河;2012年02期
4 成六三;伊晓宏;;喀斯特地貌区采煤塌陷对地下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及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6期
5 夏雨波;谢海澜;王冰;胡云壮;王小丹;白耀楠;张金起;;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及研究方法综述[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2年04期
6 潘世兵,王忠静,曹丽萍;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持续利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7 柳富田;苏小四;董维红;苏耀明;俞发康;;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循环深度确定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2008年04期
8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李建华,李玉静;地下水循环对围岩温度场的影响及地热资源形成分析——以平顶山矿区为例[J];地球学报;2000年02期
9 于静洁;宋献方;刘相超;杨聪;唐常源;李发东;佐仓保夫;近滕昭彦;;基于δD和δ~(18)O及水化学的永定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解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03期
10 李兴华;;地下水循环与地下水盐运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柏钰春;王磊;;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系统与岩相古地理[A];寒区水资源研究[C];2008年
2 李壮;马震;孙瑞华;;鲁北平原含水系统划分及地下水循环条件研究[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侯光才 尹立河;同位素测年探西北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恒;基于水化学演化规律的盆地地下水循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温汉辉;雷州半岛地下水循环规律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徐威;那棱格勒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聂振龙;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循环及更新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5 陈鲁;吐鲁番盆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循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柳富田;基于同位素技术的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区地下水循环及水化学演化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尚海敏;陇东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宇渤;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环境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邵杰;新疆伊犁—巩乃斯河谷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曹阳;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部典型湖淖地区地下水循环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尹立河;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循环与温度场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王晓曦;滦河沿岸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6 高东燕;灵武大泉地区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王小元;鄂尔多斯盆地大克泊湖淖地区地下水循环和水化学形成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鸿;仁怀高大坪乡地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及地下水循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刘玉;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泾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j;乌兰盆地地下水循环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04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0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