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部哈尔里克造山带沁城天生圈岩体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本文选题:LA-ICP-MS锆石U-Pb定年 + 地球化学 ; 参考:《地质科技情报》2017年02期
【摘要】:新疆哈尔里克造山带广泛分布着古生代的侵入岩体,其成因对正确认识该区岩浆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对位于哈尔里克造山带中段东部的沁城天生圈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属性,以期为解决哈尔里克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依据。沁城天生圈岩体岩性为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石英闪长岩形成时代为(446.1±3.3)Ma(晚奥陶世),属加里东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w(SiO2)介于57.74%~62.34%之间,中钾-高钾(1.71%~3.01%),富CaO(4.01%~8.45%)、贫Al2O3(15.03%~16.89%),w(MgO)介于1.85%~3.97%之间,Mg#值为37.15~48.29,铝饱和指数值A/CNK为0.78~0.99,属准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且岩石稀土元素质量分数较低(59.74×10-6~205.53×10-6),轻稀土元素分馏较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活泼的不相容元素(Th、U),相对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显示出与典型岛弧型岩浆岩相似的特征。有关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相关图解以及宏观地质特征指示,沁城天生圈岩体石英闪长岩的形成受俯冲作用影响,其岩浆源区应为增厚大陆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可能含有幔源基性岩浆的加入。此外,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早古生代期间(中奥陶世-早志留世),哈尔里克造山带存在大面积的与真正岛弧演化有关的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哈尔里克早古生代岛弧的形成可能与东准噶尔南部克拉麦里洋向南俯冲作用有关。
[Abstract]:Paleozoic intrusive rock bodi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Hallik orogenic belt of Xinjiang. The genesis of the intrusive rock bod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background of magma in this area. Petrology, geochemistry and zircon U-Pb chronology of the Qincheng natural circle rock body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Hallik orogenic belt are studied, and its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properties are discussed.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solving the geological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Hallik orogenic belt. The lithology of Qincheng natural circle rock body is the result of U-Pb dating of LA-ICP-MS zircon from quartz diorite. The age of quartz diorite formation is 446.1 卤3.3 Ma (late Ordovician),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Caledonian tectonic magmatism. The results of petrogeochem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value of wnisio _ 2 is between 57.74% and 62.34%, and the medium and high potassium content is 1.71and 3.01K, which is rich in Cao 4.01 and 8.4545, and the poor Al _ 2O _ 3 _ 3 _ (15.03) is 16.89mg ~ (2 +) between 1.85 and 3.97%, and the value of aluminum saturation index (A/CNK) is 0.780.99, which belongs to the series of quasi-aluminous medium and high potassium calc-alkaline rocks. The mass fraction of REE in rock is 59.74 脳 10-6, 205.53 脳 10-6, and the fractionation of light REE i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heavy REE. The enrichment of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such as RbLi Ba (LILE) and the activity of incompatible elements, such as the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such as NbTa-TaTiP, are relatively depleted, showing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o typical island arc magmatic rocks. The related diagrams of trace elements,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macroscopic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formation of quartz diorite in Qincheng natural circle is affected by subduction, and its magma source region should be the product of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aterial in the lower crust of thickening continent. And it may contain the addition of mantle-derived basic magma.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it is concluded that during the early Paleozoic period (Middle Ordovician early Silurian, Harrick orogenic belt) there was a large area of Caledonian magmatism related to the real island arc evolu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ly Paleozoic island arc in Harrik may be related to the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Clamery Ocea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East Junggar.
【作者单位】: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西北地质队;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贵州省地质调查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310)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新疆天山哈密地区五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2120113042400)
【分类号】:P5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靳刘圆;张济;朱志新;赵同阳;徐仕琪;李平;陈邦学;;哈尔里克山古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J];新疆地质;2013年03期
2 李锦轶;何国琦;徐新;李华芹;孙桂华;杨天南;高立明;朱志新;;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J];地质学报;2006年01期
3 李锦轶;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构造格局及其演变[J];地质论评;2004年03期
4 ;Determination of U-Pb ag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concentrations of zircons from Cenozoic intrusions in northeastern China by laser ablation ICP-M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年22期
5 王宗秀,周高志,李涛;对新疆北部蛇绿岩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认识[J];岩石学报;2003年04期
6 李文明,任秉琛,杨兴科,李有柱,陈强;东天山中酸性侵入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西北地质;2002年04期
7 何国琦,李茂松,贾进斗,周辉;论新疆东准噶尔蛇绿岩的时代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8 楼法生,,唐春花;新疆巴里坤红井子地区石炭纪火山岩及其大地构造环境分析[J];新疆地质;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祥峰;沈传波;赵斌;胡守志;王成林;;斋桑盆地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成藏条件对比[J];地球科学;2017年03期
2 张锐;毛启贵;于明杰;方同辉;程奋维;;新疆琼库都克Ag-Pb-Zn多金属矿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研究[J];地质与勘探;2017年02期
3 虞鹏鹏;周永章;郑义;陈炳辉;杨威;牛佳;周维丽;;钦-杭结合带南段新元古代俯冲作用:来自粤西贵子混杂岩变基性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7年03期
4 丁建华;李厚民;李立兴;陈靖;邓刚;;新疆雅满苏铁矿区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制约[J];矿床地质;2017年01期
5 赵联党;陈华勇;张莉;张增杰;李登峰;张维峰;陆万俭;杨骏_";闫学录;;新疆黑尖山Fe-Cu(-Au)矿床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矿床地质;2017年01期
6 王超;马星华;陈斌;鄢雪龙;;新疆哈尔里克山地区晚石炭世火山作用: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J];岩石学报;2017年02期
7 张志;方向;唐菊兴;王勤;杨超;王艺云;丁帅;杨欢欢;;西藏多龙矿集区尕尔勤斑岩铜矿床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兼论硅帽的识别与可能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J];岩石学报;2017年02期
8 毛启贵;王京彬;方同辉;于明杰;孙燕;;新疆东天山卡拉塔格地区中泥盆世玉带斑岩铜(金)矿发现的地质找矿意义[J];地质与勘探;2017年01期
9 李永军;吴乐;李书领;李甘雨;沈锐;李钊;王祚鹏;汪振宇;;伊宁地块石炭纪火山岩及其对构造演化的约束[J];岩石学报;2017年01期
10 孙勇;李永军;杨高学;张胜龙;李甘雨;易善鑫;王军年;;西准噶尔吾尔喀什尔地区早—中志留世生物化石的发现及意义[J];新疆地质;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兆丽;杨经绥;刘钊;;东天山中段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11年01期
2 木合塔尔·扎日;吴兆宁;吴昌志;帕拉提·阿布都卡迪尔;;东天山板块缝合区(带)的构造演化与多金属矿床成矿的关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孙桂华;李锦轶;朱志新;李亚萍;杨之清;;新疆东部哈尔里克山南麓石炭纪砂岩碎屑锆石SHRIMP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07年05期
4 万博;张连昌;徐兴旺;孙赫;;东天山小石头泉铜多金属矿区火山岩-次火山岩地球化学与成矿构造背景[J];岩石学报;2006年11期
5 王亚军;钱荣毅;姜枚;李海鸥;索重辉;张立树;;新疆富蕴—库尔勒剖面地震层析图像与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J];地质学报;2006年01期
6 姜常义;姜寒冰;叶书锋;夏明哲;逯东霞;;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二叠纪脉岩群岩石地球化学特征,Nd、Sr、Pb同位素组成与岩石成因[J];地质学报;2005年06期
7 孙桂华,李锦轶,高立明,杨天南;新疆东部哈尔里克山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05年04期
8 吴华,李华芹,莫新华,陈富文,路远发,梅玉萍,邓岗;新疆哈密白石泉铜镍矿区基性—超基性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5年04期
9 杨海波,高鹏,李兵,张勤军;新疆西天山达鲁巴依蛇绿岩地质特征[J];新疆地质;2005年02期
10 韩宝福,季建清,宋彪,陈立辉,李宗怀;新疆喀拉通克和黄山东含铜镍矿镁铁-超镁铁杂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2004年2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瑛;一部有关造山带现代理论和方法的优秀教科书——评《造山带结构与演化的现代理论与研究方法——东秦岭造山带剖析》[J];出版科学;1996年02期
2 杨志华,张传林,朱立华,邓亚婷;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3 杨巍然;论造山作用和造山带[J];地质论评;1999年01期
4 杨志华,李勇,苏生瑞,周义;论陆内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带[J];矿物岩石;2001年03期
5 徐学义;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成立[J];西北地质;2001年01期
6 姜春发;中央造山带几个重要地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代序)[J];地质通报;2002年Z2期
7 王来明,宋明春,王沛成;胶南-威海造山带研究进展及重要地质问题讨论[J];山东地质;2002年Z1期
8 龚全胜,刘明强,李海林,梁明宏,代文军;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J];西北地质;2002年03期
9 钟大赉,丁林,张进江,季建清;中国造山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地质论评;2002年02期
10 张长厚,吴正文;造山带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的讨论[J];地质论评;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包超民;董岩翔;任荣富;周建华;;试论大别——舟山造山带[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陈炳蔚;;横断山式造山带的某些特点[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3 高锐;李秋生;赵越;匡朝阳;张季生;管晔;白金;张栓宏;吴海;胡建民;王海燕;;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探测燕山造山带地壳细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罗照华;詹华明;魏阳;辛后田;柯珊;李文韬;;基于实验结果推导的造山带拆沉作用模型及其构造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王宗起;;中国典型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6 高锐;李秋生;赵越;张季生;管晔;白金;吴海;张栓宏;胡建民;李鹏武;王海燕;贺日政;;燕山造山带反射地震剖面[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7 许志琴;杨经绥;金小赤;万渝生;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史仁灯;;祁连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动力学[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8 杨志华;苏生瑞;李勇;周美付;赵太平;;从抽拉构造到陆内造山带和大陆动力学[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9 徐佩芬;刘福田;王清晨;从柏林;陈辉;;苏鲁造山带之下的“鳄鱼”状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戴传固;;造山带构造分析原理及方法[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李华北;华北陆域造山带会聚全球三大成矿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江来利 汪杰;大别山造山带地质现象引人注目[N];安徽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滕艳;造山带里,富含金银钼铜锑[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宋明春 许东平;巧手绘得胶南貌[N];中国矿业报;2003年
7 汪杰 陆益群;大别山造山带构造地质研究出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骑彬;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2 李晓波;中国若干典型陆内造山带演化过程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徐亚军;北祁连造山带晚加里东—早海西期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4 徐强;造山带沉积学[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5 李玮;准噶尔西北缘造山带中生代盆地形成机制及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6 蔡志慧;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带的构造特征、造山过程及对塔里木盆地的影响[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7 张克信;东昆仑造山带混杂岩区非史密斯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0年
8 童劲松;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韩芳林;西昆仑增生造山带演化及成矿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王有学;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造山带广角地震测深地壳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勇;江南造山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D];南京大学;2015年
2 韩建军;桐柏造山带中主要断裂带的变质变形特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3 田东江;完达山造山带的地质—地球化学组成及其演化[D];吉林大学;2007年
4 惠若愚;苏鲁造山带浅部构造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5 韩瑶;江南造山带东段构造古地理格局及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张艳秋;塔西南坳陷与西昆仑造山带的耦合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魏方辉;北祁连造山带东端早古生代物质组成、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过程[D];长安大学;2013年
8 董铁柱;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系极低级变质与变形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侯广顺;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化学结构、地球化学分区及编图[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10 王伟;苏鲁造山带北部多期构造热事件的锆石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13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1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