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改进的Loheide方法计算地下水的蒸散发量
本文选题:蒸散发 + 地下水 ; 参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年02期
【摘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的蒸散发是最重要的排泄方式之一,提高其计算精度对准确评价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已有的利用地下水水位的昼夜波动计算蒸散发的方法中,Loheide方法是计算精度最高并可以计算小时尺度的方法。针对该方法对水位去趋势化的不足,提出了新的潜水位去趋势的方法,即对3~5天的地下水位采用线性或三次多项式去趋势。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改进效果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当相邻两天的水位变化较大时,提出的去趋势化方法使得蒸散发的计算精度有所提高,其中三次多项式去趋势化方法精度最高,比传统方法精度提高了16%,并且相对于Loheide利用1天数据线性去趋势化的方法,3~5天长序列去趋势能够提高去趋势处理的计算效率。
[Abstract]: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the evapotranspiration of groundwat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charge modes,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alculation for the accurate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t present, the Loheide method is the most accurate and can calculate the hourly scale among the existing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evapotranspiration using the diurnal fluctuation of groundwater level. In view of the shortage of this method to detrend the water level, a new method of detrend of groundwater level is put forward, that is, linear or cubic polynomial is used to detrend the groundwater level for 35 days. The improved effect is evaluated quantitatively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water level of adjacent two days changes greatly, the proposed method improves 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of evapotranspiration, among which the cubic polynomial de-trending method has the highest accurac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he accuracy of the method is improved by 16%, and the computing efficiency of the de-trend processing can b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Loheide, which uses the method of one-day data line de-trending.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228)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011000150020)
【分类号】:P64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生练,朱英浩;互补相关蒸散发理论与应用研究[J];地理研究;1993年04期
2 陈喜,姜彤;不同气候区月蒸散发能力计算模式适用性分析[J];水文;2004年05期
3 武夏宁;胡铁松;王修贵;江燕;李修树;;区域蒸散发估算测定方法综述[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10期
4 潘卫华;徐涵秋;李文;蔡文华;张春桂;;卫星遥感在东南沿海区域蒸散(发)量计算上的反演[J];中国农业气象;2007年02期
5 刘钰;彭致功;;区域蒸散发监测与估算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刘波;翟建青;高超;姜彤;王艳君;;基于实测资料对日蒸散发估算模型的比较[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7 蔡辉艺;余钟波;杨传国;鞠琴;燕文明;;淮河流域参考蒸散发量变化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朱明明;李明杰;侯西勇;;黄河三角洲日蒸散发遥感估算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分析[J];科技导报;2012年23期
9 宋璐璐;尹云鹤;吴绍洪;;蒸散发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9期
10 唐婷;冉圣宏;谈明洪;;京津唐地区城市扩张对地表蒸散发的影响[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红;刘文兆;李锐;;基于3S技术的区域蒸散研究进展[A];《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1届4次编委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敬书珍;倪广恒;;基于遥感的城市蒸散发对土地利用/覆盖的响应研究[A];2008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年会资料论文集[C];2008年
3 司希礼;杨增元;杨增丽;时玉兰;徐军;范敬华;赵文聚;;区域综合蒸散发量计算方法初探[A];山东水利学会第八届优秀学术论文汇编[C];2003年
4 黄旭;汪彪;张玉剑;陈伟伟;;卫星遥感资料估算区域蒸散发的方法综述[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4卫星资料在中小尺度天气分析中的应用[C];2013年
5 梁丽乔;李丽娟;;洮儿河流域蒸散发时空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余新晓;程根伟;赵玉涛;周杨明;;长江上游暗针叶林蒸散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刘朝顺;高志强;高炜;;基于遥感的地表温度及蒸散发对LUCC响应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吕文;杨桂山;万荣荣;;太湖流域耕地不同轮作方式蒸散速率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杨肖丽;任立良;;基于RS/GIS的沙拉沐沦河流域蒸散发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杜君平;孙睿;;基于Ts-NDVI特征空间估算缺资料地区陆面蒸散发[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鹤;基于遥感蒸散发的陆面过程同化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张晓艳;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人工林蒸散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3 杨宪龙;黄土高原北部典型灌丛降水再分配特征及其蒸散耗水规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冯景泽;遥感蒸散发模型参照干湿限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5 李修仓;中国典型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异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6 王昊;芦苇湿地蒸散发测算方法及耗水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郑文武;城市地表蒸散发遥感反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韩惠;基于遥感技术的祖厉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蒸散发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孙福宝;基于Budyko水热耦合平衡假设的流域蒸散发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10 谢虹;青藏高原蒸散发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970-2010)[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的影响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赵志明;京津唐城市密集区地表蒸散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王祖方;黑河绿洲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对区域蒸散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圆;呼图壁流域遥感蒸散发及生态需水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5 冯天梅;基于SEBAL模型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蒸散发量的遥感估算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萌;中尺度陆表蒸散遥感定量估算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韩璐;辽宁省蒸散发时空规律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8 朱燕燕;基于遥感的区域ET分析及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9 周琳;北京市城市蒸散发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0 吴鹏亮;基于改进型SEBAL模型的区域蒸散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15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1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