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肥东段变形岩脉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本文选题:郯庐断裂带 + 伸展构造 ; 参考:《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郯庐断裂带肥东段位于大别和苏鲁造山带之间的张八岭隆起南部,在该段西韦地区和桃花源地区出露了大规模的北北东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桃花源韧性剪切带显示出两期构造变形的叠加,岩脉的变形发生在D2期构造活动中。在西韦走滑韧性剪切带旁侧发育一条北东向低角度韧性滑脱正断层,代表了伸展背景下的构造活动。本文对走滑韧性剪切带和滑脱带进行了构造变形分析,并对剪切带内的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主微量元素测试。这些岩脉的侵位时代在133-125 Ma,与该地区同时代的岩浆活动相关。低角度韧性滑脱正断层内未变形岩脉的侵位时代表明韧性活动发生在126 Ma之前;走滑剪切带内的变形岩脉的定年结果说明郯庐断裂带在125 Ma之后再次发生过挤压走滑活动。通过对断裂带周边构造的综合分析认为,125 Ma之后的左行走滑活动很可能发生在早白垩世的晚期。因此,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至少开始于早白垩世中期,但在之后的早白垩世并非一直处于伸展之中。郯庐断裂带在早白垩世的伸展活动应该是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的浅部效应,而之后的走滑活动可能与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Abstract]: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Zhangbaling uplift between Dabie and Sulu orogenic belts, and a large-scale NNE strike-left strike-slip ductile shear zone appears in Xiwei area and Taohuayuan area. The ductile shear zone of Taohuayuan shows the superposition of two stage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vein occurred in the tectonic activity of D2 stage. A low-angle ductile slip normal fault is developed on the side of the Xiwei strike-slip ductile shear zone, which represents the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extensional setting.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strike-slip ductile shear zone and the slip zone are analyzed, and the LA-ICP-MS zircon U-Pb chronology and the main trace elements are tested for the veins in the shear zone. The emplacement age of these veins is 133-125 Ma,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ontemporary magmatic activities in the area. The emplacement age of the undeformed veins in the low-angle ductile detachment normal fault indicates that the ductile activity occurred before 126 Ma, and the dating results of the deformed veins in the strike-slip shear zone indicate that the Tanlu fault zone again experienced compressional strike-slip activity after 125 Ma.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s around the fault zon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eft strike-slip activity after 125 Ma probably occurred in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Therefore, the extens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began at least in the middle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but not in the later early Cretaceous. The extensional activities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may be the shallow effects of lithospheric thinning and craton failure in eastern China, and the subsequent strike-slip activiti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plate.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42;P59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祥林;;渤海中部郯庐断裂带的近期活动与渤海新近纪新生断裂[J];地质科学;2006年02期
2 刘顺;沈忠民;司建涛;;郯庐断裂带演化动力学——多力源多时期分段作用模式[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3 万桂梅;汤良杰;金文正;余一欣;;郯庐断裂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J];地质论评;2009年02期
4 张庆龙;;郯庐断裂带郯城段考察记[J];地质学刊;2009年03期
5 鲁震;;三位外籍学者对郯庐断裂带的野外考察及其论点[J];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01期
6 万天丰;郯庐断裂带的延伸与切割深度[J];现代地质;1996年04期
7 朱光,王道轩,刘国生,牛漫兰,宋传中;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J];地质科学;2004年01期
8 徐芹芹;季建清;王金铎;王振兰;韩文功;于建国;;郯庐断裂带早新生代的活动性质研究[J];地质科学;2008年02期
9 龚伟;曾佐勋;王杰;徐大良;胡烨;李细光;;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J];地震研究;2010年01期
10 王士德;;对山东境内郯庐断裂带的认识[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超;李元;宋传中;;安徽肥东西韦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演化[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朱光;牛漫兰;谢成龙;胡召齐;;中国东部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动力学过程——来自郯庐断裂带演化的启示[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秦光喜;张良筹;严开健;梁继涛;;郯庐断裂带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4 黄建华;方明骏;傅容珊;;郯庐断裂带的分形与分维[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5 谢瑞征;朱永正;丁政;李灼华;;郯庐断裂带江苏及邻近地段新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6 秦元喜;张良筹;严开健;;赣榆-太湖断裂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及其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7)[C];1985年
7 邱楠生;苏向光;李兆影;;郯庐断裂带两侧坳陷古热场及其与断裂带活动的关系探讨[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齐文凯;严晓红;周生义;;对郯庐断裂带成生与总体特征的新认识[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朱光;王勇生;王道轩;牛漫兰;刘国生;谢成龙;;前陆变形与沉积对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运动的制约[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钟锴;徐鸣洁;王良书;张鹏;胡旭芝;;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特征[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汪杰;将郯庐断裂带列为全国第21个重点成矿带[N];中国矿业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吴长锋;传承·演进·创新[N];科技日报;2005年
3 本报实习生 叶松亭 本报记者 王星;惊慌大可不必 预防必不可少[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田;郯庐断裂带南段造山期变形格局、演化规律与形成机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2 吕丁友;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林松辉;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条件的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刘国生;合肥盆地对郯庐断裂带活动的沉积响应[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5 王勇生;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运动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徐佑德;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相邻盆地的关系[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牛漫兰;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D];合肥工业大学;2001年
8 许世红;郯庐断裂带苏皖段断裂-沉积响应及合肥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谢成龙;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对岩石圈减薄的指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开洋;郯庐断裂带中段区域应力状态及其断层力学意义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袁福佳;日本3.11大地震对郯庐断裂带位移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3 罗旭;郯庐断裂带中段及其邻区三维电性结构研究:据Sinoprobe大地电磁测深标准网数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韩雨;郯庐断裂带肥东段变形岩脉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5 聂峰;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两侧特征性变质岩变质属性及形成时限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王书琴;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样式、变形序列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雷清;郯庐断裂带深部电性结构与构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王朝;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对矿产的控制与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王浩乾;郯庐断裂带南端周边的变形特征与演化规律[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曹洋;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24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24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