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气藏高产机制

发布时间:2018-04-30 23:21

  本文选题:四川盆地 + 马路背地区 ; 参考:《天然气工业》2017年12期


【摘要】: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高产、稳产、不含水、可动用程度高"的开发特点。为推进其所属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气藏的勘探工作,基于大量的分析化验资料,从烃源岩、储集体、断裂输导体系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马路背地区须二段气藏的高产稳产机制。结果表明:(1)海、陆相优质烃源岩双重供烃,提供了天然气的资源保障,是该气藏形成的基础;(2)规模网状裂缝与大面积致密储层叠加形成网状有效储渗体,为天然气的赋存提供了场所,是该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3)断裂输导体系有效沟通深层海相烃源与陆相网状有效储渗体,是该气藏形成的关键。结论认为:考虑到通南巴构造带总体表现为一个被断层切割复杂化的大型特殊构造,类似于马路背的构造成排成带分布,因而寻找在烃源岩、储集体、断裂输导体系等方面与马路背须二段气藏类似的气藏,是该构造带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Abstract]:The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Lubei area of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yield, stable production, no water content and high availabi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xploration work of Xujiahe formation gas reservoir in Tongnanba structural belt,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analytical and laboratory data, the high and stabl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Xujiahe gas reservoir in Lubei area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reservoir mass and fault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sea and continental facies provide the natural gas resource guarantee, and are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as reservoir. The network fractures and large area tight reservoirs superimpose to form the reticular effective reservoir,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gas reservoir. It provides a place for the occurrence of natural gas and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as reservoir. It is the key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gas reservoir. The conclusion is that considering that the Tongnanba structural belt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and special structure complicated by fault cutting and similar to that of the back of the road, it is found to be in the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s. The gas reservoir similar to the Lubeixu gas reservoir in faul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next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this structural zone.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碎屑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编号:2016ZX05002-004)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苟宗海;四川龙门山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年01期

2 邓猛;樊新胜;孟军;陈丽霞;单代伟;徐彤;;四川须家河组地层特性及其与牙齿接触的仿真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2007年12期

3 苟宗海;;四川彭州市白鹿乡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特征[J];岩相古地理;1998年03期

4 苟宗海;四川彭州市白鹿乡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特征[J];岩相古地理;1998年03期

5 陈国民;刘全稳;徐剑良;胡海涛;张学才;;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赋存地质条件[J];天然气工业;2006年01期

6 肖芝华;谢增业;李志生;马成华;;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特征[J];地球化学;2008年03期

7 蒋裕强;葛忠伟;沈昭国;;五宝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构造-沉积体系[J];天然气技术;2009年01期

8 马晋文;尹太举;易小会;刘忠保;施振生;连丽霞;;须家河组多物源的沉积物理模型设计[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5期

9 勾宗海;四川天全芦山宝兴地区须家河组地层特征[J];中国区域地质;1996年04期

10 李让彬;邹玉涛;段金宝;汪建辉;邓剑;;綦江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世伟;张廷山;王顺玉;陈晓慧;姜照勇;董同武;;赤水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及含气性初探[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徐明华;刘定锦;朱敏;张华军;蒙杉;;三维纵波裂缝检测技术预测川西南部须家河组须二段储层[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姜在兴;;四川盆地西部三叠系须家河组须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高晓辉;陶士振;李伟;杨家静;;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地质特征与控制因素[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高晓辉;陶士振;;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四川盆地大川中合川—安岳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成果[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7 公言杰;邹才能;陶士振;;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连续型”大气区形成、分布与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陆廷清;黄勇;;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段沉积环境分析[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吕正祥;;流体包裹体信息在远源气藏研究中的作用[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10 裴润有;宋向华;蒲春生;;低渗低压气藏地层损害及保护方法[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黎家盆;须家河组研究取得丰富成果[N];中国石化报;2003年

2 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教授 郑晓萌;破解中外低效气藏成因之谜[N];中国石化报;2012年

3 记者 张学斌;保护与改造并重 气藏空间更宽敞[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谯华平;川东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2年

5 吴月先;我国特种油气藏勘探开发潜力巨大[N];中国石化报;2006年

6 赵明;高压超高压气藏实现动态描述[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记者 王琼杰;我国发现最大单个单层整装气藏[N];中国矿业报;2014年

8 记者 瞿剑;中石油发现国内最大单体海相整装气藏[N];科技日报;2014年

9 记者 刘川;我省发现国内最大单体海相整装气藏[N];四川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娜;蜀南地区须家河组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刚;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物质分布规律与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林世国;川西北部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肖玲;川南须家河组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测井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华启;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学及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7 尚长健;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储层流体特征与天然气成藏[D];浙江大学;2013年

8 盘昌林;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艳芳;川中龙女寺地区须家河组储层预测及流体检测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英娇;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雨晴;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黄静;川西新场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五段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梅华平;川东北普光地区须家河组—千佛崖组沉积体系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4 陈开研;普光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郝强;川南地区须家河组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罗乃菲;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晓春;安岳~简阳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叶艳;普光气田南部须家河组储层及裂缝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高拉凡;川中LNS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地震相-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锟;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1826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26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a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