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黏性土包气带中流体迁移规律

发布时间:2018-05-01 22:00

  本文选题:包气带 + 黏土 ; 参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年01期


【摘要】:以黏土模拟低渗透包气带环境,探究了混溶流体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混溶流体在横向和垂向的最大迁移距离与流体泄漏量均符合幂函数变化规律y=axb。随着流体注入体积的增加,横向和垂向迁移距离不断增大,迁移速率逐渐减小。文章提出以横纵比作为反映流体在包气带中迁移变化规律的重要指标。横纵比总体呈下降趋势,具体分为两个阶段:流体注入体积为0~3 046 m L时,横纵比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横纵比大于1。此阶段流体以横向发育为主,污染羽剖面呈扁平状椭圆;当流体注入体积大于3 046 m L,横纵比逐渐减小到1以下并持续减小。此阶段流体以垂向发育为主,污染羽剖面逐渐转变为竖直长条状椭圆。
[Abstract]:The migration of miscible fluid in low permeability aeration zone was studied by using clay to simulate the environ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aeration zon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migration distance and leakage rate of miscible fluid in transverse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f power function vari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volume of fluid injection, the lateral and vertical migration distance increases and the migration rate decreases. In this paper, the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ratio is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ex to reflect the law of fluid migration in the aeration zone. The ratio of transverse to vertical shows a downward trend,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when the volume of fluid injection is 3 046 mL, the ratio of cross to longitudinal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stabilizes, and the ratio of horizontal to vertical is greater than 1. In this stage, the fluid is mainly transversely developed, and the contamination plume profile is flat ellipse, and when the volume of fluid injection is larger than 3 046 mL, the ratio of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gradually decreases to less than 1 and continues to decrease. In this stage, the fluid is mainly developed vertically, and the pollution plume profile i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 vertical strip ellips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1272256) 北京市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TJSHG201310772028)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资助(201409030)
【分类号】:P64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亮;;陕北风沙滩地区包气带抗污能力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年06期

2 陈余道,朱学愚,刘建立,徐绍辉;淄博市乙烯厂区包气带中石油物质的分布特征及归宿[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3 王兰生,刘丹,杨立铮,徐锡珍,姜云;山区城市地质环境演化中包气带的二次污染机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年05期

4 宋国慧,史春安;铬在包气带的垂直污染机理研究[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刘菲;刘明亮;何江涛;;包气带对三氯乙烯的吸附行为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7年06期

6 刘广民,林学钰,董维红,姜桂兰,赵淑洁;松花江一级阶地包气带岩性特征及其对农药吸附与降解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7 王现国;郭立;;洛河冲积平原包气带对入渗水污染物净化能力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06期

8 尹喜霖,曹继亮;酚在包气带中运移规律的试验[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2年03期

9 李跃亭;;庐枞丘陵区某铁矿包气带污染预测评价[J];安徽地质;2013年04期

10 郑西来,荆静,席临萍;包气带中原油的迁移和降解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8-1-4"课题组;尹宝瑞;王学俭;;污染质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运移规律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8号)[C];1992年

2 谢金川;王旭辉;党海军;杜丽丽;施燕梅;包敏;刘文元;杨裕生;;钚分配系数的测量及模拟新疆某地包气带和饱和带现场环境研究钚的简单一维分布[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4册)[C];2009年

3 刘期凤;廖家莉;张东;康厚军;杨远友;金建南;朱海军;刘宁;;~(241)Am在包气带土壤中的迁移实验研究[A];首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花修艺;董德明;赵兴敏;郭志勇;梁大鹏;;典型重金属在土壤—包气带—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兴敏;典型重金属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特征[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晶;三氯乙烯在包气带介质中的吸附行为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刘野;磁河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3 丁清华;硝酸盐在包气带与饱水带中迁移转化规律[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4 侯丽丽;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包气带中氨氮原位去除技术的室内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王翠玲;Cr(Ⅵ)在包气带中垂向运移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6 李俊梅;温榆河周边包气带剖面中氮素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孙强;灌溉污水中AOX在包气带中的地球化学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8 惠媛;危险废物填埋场特征污染物砷在包气带中迁移规律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李晔;LNAPLs在包气带中运移的算法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吉林大学;2014年

10 何方璇;大气压波动引起的多层包气带系统的地表呼吸[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31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31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0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