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丰乐地区深层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储层预测研究
本文选题:三维地震勘探 + 断层 ; 参考:《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兴城-丰乐地区营一段火山岩和营四段砾岩三维常规地震资料与高分辨率资料进行构造精细解释及有利储层预测。通过岩石物性—测井响应—地震响应分析等方法,建立起火山岩、砾岩储层预测方法和技术流程,按照构造断裂发育特征—岩性—岩相—储层—含气性—有效厚度开展研究工作,对于火山岩分布,充分考虑火山口分布特征,充分利用钻井的岩芯、测井分析信息,与地震资料的建立内在联系,建立地质—测井—地震的解释模型。通过研究,基本搞清了本区的构造特征及断裂的展布规律,并完成了本区地震反射层的精细构造解释及成图,发现及落实了32个局部构造圈闭,同时以地震声阻抗反演、密度反演为基础,对营一段火山岩和营四段砾岩储层进行了初步储层预测,在地震相分析的基础上,对营一段火山岩相和营四段砾岩沉积相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提交探明天然气储量及气藏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气藏精细描述成果。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ee dimensional conventional seismic data and high resolution data of volcanic rock and conglomerate of Yingyi member and fourth member of Yingshan formation in Xingcheng-Fengle area are interpreted in detail and favorable reservoir prediction is made. The prediction method and technical flow of volcanic rock and conglomerate reservoir are established by means of petrophysical property, log response and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fault development, lithology, lithofacies, reservoir, gas bearing and effective thickness, the distribution of volcanic rocks is fully considered, and the core of drilling is fully utilized, and the information of log analysi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volcanic rocks. The geological-logging-seismic interpret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the internal relation with seismic data. Based on the study,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aults are basically understood, and the fine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mapping of the seismic reflection layer in this area are completed, 32 local structural traps are found and implemented, and the inversion of seismic acoustic impedance is used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density inversion, the primary reservoir prediction of the volcanic rock and the conglomerate reservoir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Yingyi form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the volcanic facies and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formation are preliminarily analyzed. It provides basic data and fine description of gas reservoir for submitting proved gas reserves and design of gas reservoir development plan.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P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atinder Chopra;Kurt J Marfurt;赵剑敏;;地震属性的历史回顾(下)[J];油气地球物理;2006年04期
2 郭增建;两个特殊地震[J];西北地震学报;1985年S1期
3 曹正林;石亚军;阎存凤;王鑫;郑红军;杜斌山;张小军;张平;;地震成藏学核心内容与技术方法体系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1期
4 靳君达;;地震与城市建设[J];国际地震动态;1986年08期
5 倪逸,王倩,张冲;多维地震瞬时信息的直接计算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9年04期
6 陈遵德,祝文亮,王卫华,朱广生;孔隙度预测中的地震特征优化方法及应用[J];石油学报;1999年01期
7 吴雨梅,,吴律;地震特征拾取及其在解释应用中的新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6年02期
8 ;2005年第25卷《地震》总目次[J];地震;2005年04期
9 刘力辉;李建海;刘玉霞;;地震物相分析方法与“甜点”预测[J];石油物探;2013年04期
10 J.H.Bodine;孔秀兰;;波形的地震特征分析方法[J];国外油气勘探;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遵德;朱广生;毛宁波;祝文亮;杨在岩;赵学平;;用遗传算法选择储层预测中的地震特征[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 王永刚;张军华;;地震旋回分析方法在识别特殊岩性油藏中的应用[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常向东;;核工程选址中弥散地震评价的原则与方法[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侯扬善;张金亮;;薄层的地震特征及预测方法[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赵群;郝守玲;;缝洞地震物理模型实验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唐湘蓉;李晶;彭绪州;陈新球;;地震特征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关键技术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翁辉辉;黄金水;;俯冲带地震周期的数值模拟——以日本Tohoku M9地震为例[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5: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深部结构与地震论文集[C];2014年
8 龚平;曾心传;严尊国;;地震发生时间的指数分布、Gamma分布和Weibull分布关系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刘百红;王世星;郑四连;;塔河油田南部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胡海涛;阎树彬;;青藏公路沿线(格尔木—安多)的区域工程地质特征[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5)[C];198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岭;大庆宋芳屯油田芳2区块地震与地质资料综合储层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2 唐刚;基于压缩感知和稀疏表示的地震数据重建与去噪[D];清华大学;2010年
3 王淑英;胜利油田垦东北部油区储层特征与预测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马中高;碎屑岩地震岩石物理学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天琦;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6 甘其刚;川西坳陷深层致密非均质裂缝性气藏地震识别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张璐;基于岩石物理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严建文;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致密储层地震响应模式研究及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9 陈强;地球物理测井和地震联合检测天然气藏的方法及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1年
10 刘朋波;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山西组沉积相研究与地震储层识别[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萧惠中;地震波多属性参数提取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孙博;齐家地区青二三段储层胶结相地震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张虎;兴城—丰乐地区深层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储层预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唐成勇;基于局部结构的地震几何属性研究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普艳香;基于信号特征分析的地震多属性融合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边立恩;全频带地震信息挖掘与油气识别[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武赛军;浅水湖盆砂体地球物理预测[D];长江大学;2012年
8 孙甜甜;组合叠加和时移地震中的信号一致性处理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张志敏;青南洼陷古近系地震沉积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10 张良;地震多参数神经网络目标预测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39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39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