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活动整体加速与2013~2014年强震成组活跃关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17 01:19

  本文选题:断层形变观测 + 构造活动 ; 参考:《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7年07期


【摘要】:利用截止2014年底全国主要构造区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通过断层形变异常时空演变分析、特征强度指标计算,参考GPS速度场结果,寻找与2013~2014年青藏高原东缘芦山、岷县漳县、鲁甸、景谷Ms6.5~7.0级强震成组活跃可能有关的大区域构造活动变化背景及短期前兆异常。结果表明,2013~2014年强震成组活跃很可能与2010年以来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活动整体性加速有关;位于测区内的芦山Ms7.0级和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短期前兆异常显著;而位于测区外围的鲁甸Ms6.5级和景谷Ms6.6级地震,短期前兆异常相对偏弱。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cross fault flow deformation in main tectonic areas of China by the end of 2014,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fault deformation anomalies, the calculation of characteristic intensity indexes, and the results of GPS velocity field, the paper looks for Lushan and Minxian Zhangxian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from 2013 to 2014. The background and short-term precursory anomalies of tectonic activity related to the group activ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 _ S Ms6.5~7.0 in Ludian and Jinggu.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p activity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s from 2013 to 2014 i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acceleration of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ince 2010,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and the Minxian Zhangxian Ms6.6 earthquake,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survey area, have significant short-term precursory anomal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hort-term precursory anomalies of the Ludian Ms6.5 and Jinggu Ms6.6 earthquakes,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survey area, are relatively weak.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14JM2-4039)~~
【分类号】:P31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冲;李建成;黄瑞金;谭理;;青藏高原东部地壳物质流变模型及汶川地震机理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5年06期

2 邹镇宇;江在森;武艳强;魏文薪;方颖;刘晓霞;;基于GPS速度场变化结果研究汶川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地壳运动动态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5期

3 蒋锋云;张晓亮;张希;王伟;;南北地震带近期地壳水平运动变化分析[J];地震研究;2015年02期

4 杨国华;朱爽;梁洪宝;杨博;;芦山Ms 7.0级地震震前及同震地表形变[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5年01期

5 苏琴;杨永林;郑兵;王双洪;李菲菲;刘冠中;;4·20芦山7.0级地震预测思路及过程回顾[J];地震地质;2014年04期

6 张希;李心然;唐红涛;;青藏块体东北缘断层形变综合指标异常与岷县漳县6.6级等强震关系[J];地震研究;2014年04期

7 张希;唐红涛;李瑞莎;贾鹏;;芦山地震前断层形变的中短期异常及同震影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年02期

8 江在森;武艳强;;地壳形变与强震地点预测问题与认识[J];地震;2012年02期

9 葛肖虹;王敏沛;;玉树M_S7.1地震成因及背景的分析与思考[J];地质力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张希;薛富平;贾鹏;;甘肃及其边邻地区断层形变特征强度时序变化与强震关系[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希;唐红涛;李瑞莎;贾鹏;;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活动整体加速与2013~2014年强震成组活跃关联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7年07期

2 徐克科;伍吉仓;;GNSS测站速度估计模型重建[J];测绘工程;2017年04期

3 曹建平;郑增记;张永奇;韩美涛;宋普伟;;陕西高陵M4.4地震前后断裂活动垂直形变特征综合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7年04期

4 王宁;王生文;吕健;张珂;王忠彪;;四川地区地震前跨断层数据异常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5 路珍;郭泉;李瑞莎;张希;唐红涛;贾鹏;汪翠枝;;跨断层辅助测线对非构造因素去除的应用探讨[J];地震研究;2017年02期

6 李晨桦;张慧;苏鹤军;周慧玲;;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深部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断层形变空间分布相关性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7 贾鹏;张希;唐红涛;李瑞莎;;门源M_S6.4地震跨断层水准场地异常核实与震后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6年S1期

8 吴晓娲;秦四清;薛雷;杨百存;李培;张珂;;基于震例探讨大地震的物理机制[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10期

9 邓东平;朱良保;王清东;陈浩朋;;波形反演震源机制中的权重优化:应用于2013年芦山地震[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7年05期

10 Dongzhuo Xu;Chuanbao Zhu;Xiangang Meng;Yuan Li;Qikai Sun;Ke Zhang;;Fault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efore the Menyuan Ms6.4 earthquake[J];Geodesy and Geodynamics;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起东;程绍平;马冀;杜鹏;;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特征及当前地震活动形势[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7期

2 唐红涛;孙兴华;保长燕;张希;朱良玉;贾鹏;;近年来龙门山断裂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分析[J];地震研究;2014年03期

3 方颖;江在森;邵志刚;王武星;张晶;;利用GPS连续资料分析川滇地区的地壳变形特征[J];地震研究;2014年02期

4 王双绪;蒋锋云;郝明;朱良玉;;青藏高原东缘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10期

5 杨博;占伟;刘志广;;晋冀蒙交界区水平向构造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动态变化[J];地震研究;2013年04期

6 武艳强;江在森;王敏;车时;廖华;李强;李鹏;杨永林;向和平;邵志刚;王武星;魏文薪;刘晓霞;;GPS监测的芦山7.0级地震前应变积累及同震位移场初步结果[J];科学通报;2013年20期

7 高原;王琼;赵博;石玉涛;;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一个破裂空段——芦山地震的震后效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6期

8 祝意青;闻学泽;孙和平;郭树松;赵云峰;;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的重力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6期

9 徐锡伟;陈桂华;于贵华;程佳;谭锡斌;朱艾斓;闻学泽;;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J];地学前缘;2013年03期

10 蒋锋云;朱良玉;王双绪;张晓亮;张希;宋兵武;;青藏东北缘块体水平运动特征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生瑞;;渭河盆地的滑坡及其和现代构造活动的关系[J];唐山工程技术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2 闻学泽;则木河断裂的第四纪构造活动模式[J];地震研究;1983年01期

3 陈经华;张耀明;;试论浙江及苏南地区的现代构造活动[J];浙江国土资源;1991年02期

4 张人权,梁杏,杨巍然;中国第四纪构造活动强度增长的样式[J];地学前缘;1997年Z2期

5 张人权,梁杏,杨巍然,曹伯勋,李振华,朱海之,邱家骧;中国大陆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加剧及其环境影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年05期

6 吴珍汉,周春景,王薇,胡道功,叶培盛;青藏铁路沿线构造活动性评价和工程稳定性区划[J];地质通报;2005年05期

7 李建华,李望洲;唐山地震前华北地区的构造活动信息[J];地震地质;1991年02期

8 陈顺云;马瑾;刘培洵;刘力强;陈国强;;突出地表热辐射场中现今构造活动信息的均值梯度法[J];地震地质;2005年04期

9 王若柏;苏鲁皖地区现代构造活动研究[J];地震地质;1988年01期

10 张兴华,宋金玲,王琼伟,李世成,李春光;云南中部地区现今构造活动与现今构造形变应力场[J];地震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登海;;地球圈层结构中构造活动传递机制的塑性波理论[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钱生华;;构造活动迁移的动力机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蒋福珍;王庆廷;;盐丽块体晚近构造活动性[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4 冯德益;聂永安;郭瑞芝;吴国有;;构造活动波的进一步研究[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5 王若柏;;苏鲁皖地区现代构造活动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6 李延兴;张静华;;渤海盆地的现今构造活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槞;王宝善;;利用地形特征数研究构造活动性的初探[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曹豪杰;谭正中;吴烈勤;;粤北花岗岩体内构造活动划分及其伴随的脉体活动[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册)[C];2009年

9 邵世德;郑文武;;大别山构造活动带区域重磁场的地质分析[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10 郭良迁;应绍奋;;华北地壳垂直剪应变特征与构造活动[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蕾;地球处于构造活动高峰期[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顺云;提取现今构造活动信息的定量热红外遥感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诗笛;超高频构造活动观测仪的系统集成与观测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2 李光涛;滇西南怒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活动性[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8年



本文编号:1899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99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6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