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吸收衰减补偿的多分量高斯束逆时偏移
本文选题:衰减补偿 + 多分量 ; 参考:《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9期
【摘要】:高斯束逆时偏移结合了射线类偏移的高计算效率和波动方程逆时偏移的高精度,能很好地处理焦散点、大倾角成像问题,并且具有面向目标成像的能力.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偏移技术可以对地下复杂构造进行更准确的成像,由于实际地下介质具有黏滞性,研究黏弹性叠前逆时偏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高斯束逆时偏移方法对多分量地震数据进行吸收衰减补偿,首先分别给出纵波和转换波共炮域高斯束叠前逆时偏移方法原理,在此基础上推导补偿吸收衰减的表达式,校正Q引起的振幅衰减和相位畸变,实现基于吸收衰减补偿的多分量高斯束叠前逆时偏移.数值模型的测试结果显示,在考虑地下介质的黏滞性时,本文方法具有更高的成像分辨率.
[Abstract]:The inverse time migration of Gauss beam combines the high calculation efficiency of the ray type migration and the high precision of the inverse time migration of the wave equation. It can handle the caustic point, the large dip imaging problem and the ability to face the target imaging well. The migration technique of multi component seismic data can make more accurate imaging of the subterranean complex structure, due to the actual underground. The medium has viscosity, and it is of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restack reverse time migration of viscoelastic. In this paper, the Gauss beam inverse time migration method is us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absorption and attenuation of multi-component seismic data. First, the principle of the pre stack inverse time migration method of the Gauss beam in the common field of the longitudinal and converted waves is given respectively. On this basis, the compensation absorption attenuation is derived. The expression, which corrects the amplitude attenuation and phase distortion caused by Q, realizes the prestack reverse time migration of the multicomponent Gauss beam based on the absorption attenuation compens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model show that the method has higher imaging resolution when considering the viscosity of the underground medium.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Bureau
【基金】: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斜缆采集地震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262207,41404099) 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52102210111)联合资助
【分类号】:P63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勤勇;段心标;;逆时偏移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石油物探;2010年01期
2 张春燕;李振春;孙小东;;逆时偏移方法技术进展综述[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10年05期
3 滕厚华;许卫华;于晓莉;尚新民;贺红蕾;;无反射递推算法叠后逆时偏移的研究与应用[J];油气地球物理;2011年04期
4 许璐;孟小红;刘国峰;;逆时偏移去噪方法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4期
5 王童奎;李莹;郭爱华;石文武;杨晓利;孙明;潘欢;;逆时偏移技术在南堡1号构造中的应用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6期
6 康智清;刘恩;司杰戈;陈康;;逆时偏移剖面假象产生机制及其消除方法[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01期
7 胡明顺;潘冬明;董守华;金红娣;赵新;;基于散射理论的逆时偏移随机边界构建策略优化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4期
8 张叔伦;陈静;张关泉;;逆时偏移的方向导数算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1年06期
9 Ruey-Chyuan Shih;A.R.Levander;陈炳文;;层剥离逆时偏移[J];国外油气勘探;1995年04期
10 杨威;王建斌;胡鹏飞;;逆时偏移法在复杂地区成像中的应用[J];新疆地质;201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启振;秦童;;逆时偏移最佳匹配层边界实现[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陈康;;逆时偏移剖面的波数域分析及高阶拉普拉斯滤波算法的实现[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龙云;韩立国;韩利;邓武斌;;单程波逆时偏移[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庆洋;李振春;黄建平;;基于双变算法的精细逆时偏移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曹晓莉;黄建平;李振春;;最小二乘逆时偏移高精度成像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许璐;孟小红;刘国峰;;成像后压制逆时偏移噪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薛霆哠;张书杰;;逆时偏移中坡印廷向量滤波的改进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杨仁虎;毛伟健;凌云;;逆时偏移储层成像波形校正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曾同生;李振春;;基于叠前逆时偏移的速度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胡昊;刘伊克;王一博;;地震叠前逆时偏移不同边界处理方式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跃;物探院逆时偏移成像技术跻身国际前列[N];中国石化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刘洪宇;石油HPC走向“平衡计算”[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爽;基于近似解析离散化算子的逆时偏移方法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14年
2 程飞;多井井间三维波场数值模拟与逆时偏移成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方刚;基于Lowrank分解的地震正演模拟与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田坤;黏性介质正演及逆时偏移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冯兰兰;保辛几何结构不变的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6 赵旭;时域声波方程逆时偏移成像及其角道集计算[D];吉林大学;2015年
7 张慧;非均质储层双变网格正演模拟和弹性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黄翼坚;多井源距VSP速度分析及逆时偏移[D];长安大学;2010年
9 沈铭成;TI介质qP波正演模拟与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傅磊;机载探地雷达相关技术基础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杰;基于声波方程的数值模拟与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魏巍;基于叠前逆时偏移方法的圆管损伤识别[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张敬秋;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地震资料逆时偏移[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诗竹;VSP数据成像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柯璇;复杂构造叠前逆时偏移成像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侯维丽;逆时偏移成像[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郭雪豹;VSP地震资料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8 李晶晶;TTI介质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曹晓莉;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10 刘兴达;各向异性逆时偏移联合成像及GPU协同运算[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本文编号:1899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99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