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滑坡特征与成因机制初步研究
本文选题:边坡工程 + 新磨村滑坡 ; 参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11期
【摘要】:2017年6月24日6时许,四川省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新村组后山约450×104 m3的山体发生顺层高位滑动,导致10人死亡和73人失踪,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对灾害现场进行大量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合成孔径雷达监测等技术手段,初步揭示滑坡的运动过程和成因机制,并对滑坡周边直接受主滑坡动力作用而产生的欠稳定岩土体特征和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初步结果认为,滑坡源区山体在1933年叠溪地震中被震裂产生拉张裂缝,之后在多次地震、长期重力以及降雨作用下,最终整体失稳破坏。滑坡从小规模垮塌到主滑体启动、失稳运动、到最终停积整个过程用时仅120 s,其中主滑坡仅60 s,运动距离约2.6 km,最大运动速度达74.6 m/s,属于典型高速远程滑坡 碎屑流。新磨村滑坡具有高位、高度隐蔽性等突出特点,仅靠传统的调查排查和群测群防手段,已很难对灾害隐患进行早期识别和提前发现,必须尽快推广应用现代高精度对地观测技术(如In SAR,Li DAR,高清无人机航拍等),对我国西南山区类似隐蔽性高位崩滑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和主动防范。
[Abstract]:At around 0600 hours on June 24, 2017, about 450 脳 104 m ~ 3 of Houshan of Xinmocun Hou Shan in Yanxi Town, Maoxi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occurred a high sliding along the horizon, resulting in 10 deaths and 73 missing persons, which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geological surveys on the disaster site, and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UAV aerial photography, grou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monitoring and other technical means, the paper preliminarily reveals the movement process and cause mechanism of the landslid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of the unstable rock and soil caused by the direct dynamic action of landslide a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untain body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landslide was cracked by earthquake during the Jiexi earthquake of 1933 and the tensile fracture was produced. After that, the overall instability was destroyed under the action of many earthquakes, long-term gravity and rainfall. It takes only 120 s for the landslide from small scale collapse to the start of the main slide body to start the main slide body, and then to the final stop process. The main landslide is only 60 s, the movement distance is about 2.6 km, and the maximum velocity is 74.6 m / s, which belongs to the typical high speed remote landslide with debris flow. Xinmocun landslide has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position and high concealment, so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and discover the hidden hazards in the early stage only by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investigation and group survey. It is necessary to popularize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high-precision earth observ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in SARN Li DAR, high-definition UAV aerial photography and so on) to investigate and actively prevent the hidden high landslide hazard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25011)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21002)~~
【分类号】:P64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山,张业成,胡景江,高庆昭;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J];第四纪研究;2000年06期
2 沈艳杰;安徽省地质灾害分类及统计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2期
3 黄春鹏,刘志逊,苏茂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4 ;《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出版[J];工程勘察;2001年02期
5 吕义清,李智兰;宣岩沟地质灾害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S1期
6 ;地质灾害可防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7 郭跃,林孝松;地质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第12卷第1~4期(总第38~41期)总目次[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9 刘国治;安溪县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地质;2001年01期
10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顺泉;;湖南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意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张业成;张春山;张梁;;中国地质灾害系统层次分析与综合灾度计算[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7-28)[C];1993年
3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4 卢耀如;;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与自然和谐共处[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5 徐卫亚;孙广忠;许兵;;论地质灾害学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6 刘传正;胡海涛;;地质灾害系统的初步探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7 徐卫亚;;地质灾害分类体系[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蔡立梅;周永章;石丙飞;窦磊;付伟;付善明;;地质灾害对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孟凡森;洪益青;;开滦林西区域地质灾害变形监测与治理[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施伟忠;;湖北省2003年地质灾害回顾及2004年主要地质灾害趋势预测[A];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研究——2004年湖北省主要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会商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应繁;湖北恩施地质灾害详查完成[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2 ;震后如何防治地质灾害?[N];中国矿业报;2008年
3 周波;拉响安全警报严防地质灾害[N];桂林日报;2008年
4 倪金凤;我区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66处[N];华兴时报;2008年
5 陈青峰邋刘邓;南丰发放预防地质灾害明白卡[N];江西日报;2008年
6 记者 王健生;要防治地震引发地质灾害[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刘建刚;重建过程如有不当建设活动仍然会引发地质灾害[N];中国改革报;2008年
8 向刚 向宝凤;龙山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大普查[N];团结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商昌斌;全市地质灾害检查紧锣密鼓开展[N];贵阳日报;2008年
10 谭顺之邋陆元连;衡南有序应对地质灾害险情[N];衡阳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道洪;汶川震区地质灾害输沙规律与山区河流演化趋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宇;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韩冰;雅安地区滑坡灾害监测预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孟庆凯;基于3S技术的卧龙大熊猫生境地质灾害影响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姚丹丹;面向旅游安全的地质灾害数据协同服务技术架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武继峰;多元信息融合的交通干线地质灾害快速应急与监测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7 习建军;海底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及在典型地质灾害中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韩笑;城镇化与地质灾害耦合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付建飞;辽宁省地质灾害的潜在性分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10 张春山;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梅惠;地质灾害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芳芳;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地质灾害及其治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章鹏;县级地质灾害管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张颖;滇西盆岭交错区公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治理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t,
本文编号:1937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37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