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构造变形对煤孔隙发育特征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6 13:56

  本文选题:构造变形 + 构造煤 ; 参考:《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4期


【摘要】:为了研究构造变形作用对煤孔隙发育程度和结构特征的影响,采用压汞法对不同构造变形程度的煤样进行了试验,分析煤的孔容、孔隙度、中值孔径、退汞效率、饱和度中值压力以及孔径分布和孔隙形态特点。通过对不同构造变形程度的煤进行相互对比,以及与原生结构煤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构造变形程度加深,煤的总孔容、孔隙度、中值孔径逐渐增大,而退汞效率和饱和度中值压力逐渐减小;中孔和大孔增多,而微孔和过渡孔没有明显变化;微孔占比降低,中孔所占比升高,过渡孔和大孔占比变化不明显;开放孔逐渐增多,半封闭孔减少。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degree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pores, coa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degrees were tested by mercury injection method, and the pore volume, porosity, median pore size and mercury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al were analyzed. Saturation median pressur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pore morphology. The coal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degree is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and compared with the primary structure coa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pore volume, porosity and median pore size of coal increase with the deepening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while the mercury removal efficiency and the median saturation pressure decrease gradually, while the number of mesoporous and macropore increases, but the micropore and transition pore do not change obviously. The ratio of micropore to mesopore increases, while the ratio of transition pore to macropore does not change obviously, while the open pore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semi-closed pore decreases.
【作者单位】: 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30317,41472134)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资助项目(XDA05030100)
【分类号】:P61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家钰;雷东记;谢向向;张大伟;;构造煤孔隙结构与瓦斯耦合特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1期

2 宋晓夏;唐跃刚;李伟;曾凡桂;相建华;;基于小角X射线散射构造煤孔隙结构的研究[J];煤炭学报;2014年04期

3 张妙逢;贾茜;;构造变形对煤储层孔隙结构与比表面积的影响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3年07期

4 李明;姜波;兰凤娟;屈争辉;窦新钊;;黔西—滇东地区不同变形程度煤的孔隙结构及其构造控制效应[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5 王向浩;王延斌;高莎莎;洪鹏飞;张美娟;;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的孔隙结构及吸附性差异[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6 ;Deformed coal types and pore characteristics in Hancheng coalmines in Eastern Weibei coalfiel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年05期

7 降文萍;宋孝忠;钟玲文;;基于低温液氮实验的不同煤体结构煤的孔隙特征及其对瓦斯突出影响[J];煤炭学报;2011年04期

8 张玉贵;张子敏;曹运兴;;构造煤结构与瓦斯突出[J];煤炭学报;2007年03期

9 姜波,琚宜文;构造煤结构及其储层物性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10 蔡忠;储集层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关系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明;构造煤结构演化及成因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2 屈争辉;构造煤结构及其对瓦斯特性的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瑞文;吴起油田薛岔区块长6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Ni Xiaoming;Chen Wenxue;Li Zheyuan;Gao Xiang;;Re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scales of pore-fractures network of coal reservoir and its permeability prediction with Monte Carlo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年04期

2 吴金刚;陈同庆;毛俊睿;;低渗透煤储层孔隙测试技术研究进展[J];能源与环保;2017年05期

3 张凯;汤达祯;陶树;刘彦飞;陈世达;;不同变质程度煤吸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5期

4 闫建浩;张歌;付明明;梁广妍;;平山矿煤的微观结构分析[J];山西煤炭;2017年02期

5 夏红欣;屈争辉;卢晨刚;薛志文;;碎裂煤二维显微裂隙自动识别及信息提取[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2期

6 阳中良;王文涛;王彦利;舒杰;孟令强;;应用模糊数学理论评价油藏的驱油效率[J];内江科技;2017年04期

7 张建勋;王有智;;构造作用对煤岩孔隙结构及煤层气扩散方式的影响[J];非常规油气;2017年02期

8 秦修培;邹艳;汪吉林;;构造变形对煤孔隙发育特征影响的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4期

9 杨光;秦勇;吴财芳;李绍虎;;新疆和什托洛盖盆地西山窑组低阶煤孔隙结构特征[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4期

10 程国玺;姜波;刘和平;刘杰刚;宋昱;;构造煤变形过程中矿物及元素响应——以朱仙庄矿8号煤为例[J];煤炭学报;201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简阔;低阶煤生物成因气与热成因气模拟及其结构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郭慧;注CO_2后煤中矿物质化学反应对渗透率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3 姚征;煤层气开发中固相微粒的成因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4 马祥梅;炼焦煤中硫醚/硫醇类有机硫的微波响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晓磊;巨厚岩浆岩下煤层瓦斯赋存特征及其动力灾害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李云波;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迁移聚集规律及动力学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安丰华;煤与瓦斯突出失稳蕴育过程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8 高魁;石门揭构造软煤诱发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娟娟;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岩性地震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10 李明;构造煤结构演化及成因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淑婷;D油田P油层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2 张文博;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地质条件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3 张维;川口油田刘渠注水区长4+5储层渗流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4 张海斌;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段高渗储层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王静;华庆地区长8_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n蛄魈卣餮芯縖D];西北大学;2013年

6 张亦楠;张韩地区长2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机理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7 程新虎;鄂尔多斯盆地张家山地区长8相对高渗储层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张雪婷;鄂尔多斯盆地张家山—耿湾长8储层孔隙结构与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琚惠姣;苏里格气田西区苏48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陈魏巍;鄂尔多斯盆地张家山—耿湾地区延长组长8储层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俊佳;琚宜文;柳少波;李小诗;;不同煤储层条件下煤岩微孔结构及其对煤层气开发的启示[J];煤炭学报;2013年03期

2 李云波;张玉贵;张子敏;姜波;;构造煤瓦斯解吸初期特征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3年01期

3 宋晓夏;唐跃刚;李伟;王绍清;杨明显;;中梁山南矿构造煤吸附孔分形特征[J];煤炭学报;2013年01期

4 王向浩;王延斌;高莎莎;洪鹏飞;张美娟;;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的孔隙结构及吸附性差异[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5 韩军;张宏伟;张普田;;推覆构造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对瓦斯突出的作用机制[J];煤炭学报;2012年02期

6 ;Accumulation of coal-bed gas in the Wangying-Liujia area of the Fuxin bas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年01期

7 吴爱军;蒋承林;;煤与瓦斯突出冲击波传播规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薛光武;刘鸿福;要惠芳;李伟;;韩城地区构造煤类型与孔隙特征[J];煤炭学报;2011年11期

9 李明;姜波;林寿发;陈玮胤;张贵山;;黔西发耳矿区构造演化及煤层变形响应[J];煤炭学报;2011年10期

10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tudy of coal nanopore structur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1年2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屈争辉;构造煤结构及其对瓦斯特性的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张玉贵;构造煤演化与力化学作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3 王红岩;山西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层气成藏特征及构造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侨;钟建华;;地质体构造变形的“宏微对应”规律探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谭晓慧;宋传中;查甫生;李加好;张妍;;数值模拟方法在构造变形研究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期

3 索书田;秦岭群构造变形研究取得新的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86年04期

4 贾宝华;湖南雪峰隆起区构造变形研究[J];中国区域地质;1994年01期

5 刘文灿;李东旭;高德臻;;铜陵地区构造变形系统复合时序及复合效应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1期

6 张岳桥,杨农,马寅生;太行山隆起南段新构造变形过程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4期

7 严城民,邓仁宏;霞若地区构造变形序列[J];云南地质;2003年02期

8 张培震;天山及其前陆盆地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J];科学通报;2003年24期

9 宋春彦;何利;刘顺;;龙门山南段飞来峰构造变形及形成演化[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9年01期

10 宋春彦;刘顺;何利;;龙门山南段构造变形及应力序列[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舸;王岳军;郭峰;单业华;;大陆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发展[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张德宝;梁继涛;薄志宏;;武夷—云开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及演化[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1)[C];1991年

3 周荣军;李勇;Alexander L. Densmore;Michael A.Ellis;;晚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的新证据[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李建国;周永胜;宋瑞卿;王绳祖;;亚洲中东部大陆构造变形物理模拟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吕古贤;;不同构造变形带中“静水压力”的差别[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6)[C];1993年

6 陈科;林伟;王清晨;;扬子地块东南缘多期构造变形及其油气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7 吕古贤;;不同构造变形带中“静水压力”的差别[A];地壳深部压力状态与地质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惠初;袁桂邦;;对辽南胡家—北瓦沟地区辽河群构造变形的新认识[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6-27)[C];1992年

9 李元;段超;宋传中;;安徽肥东西韦地区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变形[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雷显权;陈运平;;GPS约束下天山现今构造变形的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叶;挤压应力作用下的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2 肖伟峰;天山造山带中段古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年代学[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

3 邹海俊;楚雄盆地构造变形及其成矿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孙桂华;新疆哈尔里克山古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5 何玉林;青藏高原东缘主干断裂活动性及其构造变形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6 吕宝凤;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7 陈文彬;河西走廊及邻近地区最新构造变形基本特征及构造成因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8 唐方头;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9 王志才;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以陇西—武山地区为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10 黎敦朋;青藏高原西北缘上新世—早更新世构造变形与高原隆升[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艺琼;塔里木盆地玉北—塘北地区构造变形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滕学建;内蒙古狼山霍各其地区前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刘奎;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区构造变形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4 李金贞;小型构造变形实验装置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5 韩阳光;驾车穹隆构造特征、地层层序及其Pb,Zn,Ag,As,Sb丰度异常与赋存状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王劲铸;西藏仲巴地区混杂岩带的组成与构造变形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邢翔;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构造变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王宗亮;构造变形下复杂断裂带烃类运移检测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9 刘稳航;东秦岭丹凤地区丹凤群构造变形和年代学研究对商丹构造带演化的约束[D];西北大学;2015年

10 杨源祯;北秦岭弧前沉积体构造变形及年代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37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37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5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