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铁铜沟橄榄岩的水含量: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富水岩石圈的分布
本文选题:水含量 + 橄榄岩 ; 参考:《地球科学》2017年06期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山东费县岩石圈地幔在克拉通破坏峰期(早白垩世)时是高度富水的,其中橄榄石的H_2O含量180×10~(-6);而同期克拉通西部的太行山符山地区岩石圈地幔具有贫水特征,其中橄榄石的H_2O含量为~10×10~(-6).这表明西向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造成了华北东部早白垩世岩石圈地幔的富水特征,为克拉通破坏提供了力学前提.为了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范围,对介于费县和符山之间的山东铁铜沟地区早白垩世高镁闪长岩中的橄榄岩捕掳体进行了含水性分析,橄榄石的原始H_2O含量(6×10~(-6)~24×10~(-6),平均值为(15±7)×10~(-6))与符山地区相当,暗示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的岩石圈富水效应可能仅局限在华北最东部,这和最东部地区克拉通破坏程度最高是一致的.
[Abstract]: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in Fexian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was highly water-rich during the craton failure peak (early Cretaceous). The H _ 2O content of olivine is 180 脳 10 ~ (-6) ~ (-1), while that of olivine is 10 脳 10 ~ (10) ~ (-6) ~ (th) in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raton of Taihang Mountain, where the H _ 2O content of olivine is 10 脳 10 ~ (-6) ~ (-6).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resulted in the water-ric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lithospheric mantl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 China, which provided a mechanical premise for the cratonic fail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the peridotite captivate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high-mafic diorite in the Tieconggou area, Shandong Province, between Fexian and Wushan are analyzed. The original H _ 2O content of olivine is 6 脳 10 ~ (-10) ~ (-6),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5 卤7 脳 10 ~ (10) ~ (-6),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lithospheric water-rich effect caused by 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may be confined to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 Chin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f craton failure in the easternmost reg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472057)
【分类号】:P534.53;P588.1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原生,王金荣,解宪丽;大洋橄榄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信息[J];甘肃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2 徐义刚,黄小龙,M F THIRLWALL,陈小明;吉林辉南“反应”成因方辉橄榄岩包体及其深部动力学意义[J];岩石学报;2003年01期
3 赵虎,晏磊,赵云升;橄榄岩的多角度偏振反射光谱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4年02期
4 赵云升,吴太夏,宋开山,贾玲,赵丽丽;橄榄岩的多角度偏振与二向反射定量关系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年03期
5 王翠芝;肖荣阁;刘敬党;周红春;刘敬青;;辽宁营口后仙峪超镁橄榄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源区的约束[J];中国地质;2006年06期
6 刘军;肖荣阁;王翠芝;刘敬党;周红春;刘敬青;靳淑韵;;辽宁营口后仙峪镁橄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矿床地质;2006年S1期
7 肖荣阁;刘敬党;吴振;王斌;冯佳睿;;辽东后仙峪地区元古界超镁橄榄岩岩石学及其成因[J];现代地质;2007年04期
8 卢俊生;倪志耀;翟明国;童英;王仁民;严刚;刘胤;;冀北赤城红旗营子群中变质橄榄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岩石;2009年03期
9 汤艳杰;张宏福;英基丰;杨蔚;赵新苗;苏本勋;肖燕;;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指示意义[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年01期
10 董煜;朱利东;杨文光;黄辉;;西藏改则洞错才隆拉橄榄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科技视界;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子闽;;橄榄岩的高温蠕变[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2 章军锋;王超;王永锋;;熔体-橄榄岩反应:实验约束[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3 刘若新;樊祺诚;马宝林;;苏北-胶南高压变质石榴石橄榄岩的岩石学特征[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4 刘军;肖荣阁;王翠芝;刘敬党;周红春;刘敬青;靳淑韵;;辽宁营口后仙峪镁橄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A];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汤艳杰;张宏福;英基丰;杨蔚;赵新苗;苏本勋;肖燕;;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指示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6 黄小刚;黄晓葛;白武明;;碳酸盐化橄榄岩的电性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C];2013年
7 杨星;;达拉布特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及其表现[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C];1982年
8 许文良;王春光;王超;于洋;李本仙;;高温高压条件下单斜辉石岩-橄榄岩反应——对幔源易剥橄榄岩成因的制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立辉;A.W.Hofmann;蒋少涌;A.V.Sobolev;;硅饱和熔体—橄榄岩反应与残留橄榄石的成分解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郑永飞;陈仁旭;李海勇;;造山带橄榄岩:大陆俯冲隧道内壳幔相互作用的直接记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金豹;浙闽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和地幔捕虏体岩石学与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陈灵;西南印度洋中脊橄榄岩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幔动力学意义[D];浙江大学;2016年
3 陈俊兵;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橄榄岩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4 王春光;不同性质熔体与橄榄岩反应的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张艳飞;方辉橄榄岩高温高压相变实验研究:对中国东部地幔转换带结构的启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6 梁凤华;苏鲁榴辉岩/石榴橄榄岩在俯冲—折返过程中的变质变形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7 张彦龙;大兴安岭地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同位素特征与岩石圈地幔时代[D];吉林大学;2011年
8 余淳梅;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典型地区橄榄岩捕虏体年龄及地幔不均一性[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9 汪小妹;马里亚纳前弧南部橄榄岩的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10 周群君;鲁西早白垩世火成岩中异剥橄榄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成因[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东波地幔橄榄岩体钻孔(DSD-1)岩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胡振兴;祁连山玉石沟橄榄岩岩浆作用的记录和铬铁矿的成因[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云帅;南阿尔金巴什瓦克石榴橄榄岩岩石学及变质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刘光华;吉林蛟河橄榄石的矿物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来盛民;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泽当地幔橄榄岩特征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张利;雅鲁藏布江西段公珠错地幔橄榄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田真真;部分熔融和浅部岩浆过程对橄揽岩捕掳体水含量的影响:来自安徽天长的实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张志发;滇东南八寨岩石圈构造环境初探: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制约[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9 于洋;熔体与橄榄岩反应:对地幔包体中尖晶石成分变异的制约[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吕捷;河北阳原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53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5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