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对下寒武统页岩含气性的影响
本文选题:修武盆地 + 构造热演化史 ; 参考:《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34期
【摘要】:构造热演化史可以确定泥页岩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成熟度状态及构造演化特征,对页岩含气性研究和资源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包裹体测温法、构造热演化法以及盆地模拟软件Petromod对修武盆地的热演化史和埋藏史进行研究和重建。修武盆地JY1井的剥蚀厚度计算结果为4 142.75 m;自晚古生代以来热流值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过程;王音铺-观音堂组页岩在早志留世(434 Ma)进入生烃门限,早志留世-中志留世(434~422 Ma)为生油阶段,晚志留世-早二叠世(422~265 Ma)为生湿气阶段,早二叠世-晚侏罗世(265~145 Ma)为生干气阶段;王音铺组-观音堂组页岩早期大量生烃、长期深埋、生气时间早和抬升时间早,使得JY1井王音铺组-观音堂组页岩含气量(0.28~0.93 m3/t)并不理想。
[Abstract]:The tectonic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can determine the maturity state and tecton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period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shale gas bearing and resource evaluation. The thermal evolution and burial history of Xiuwu basin are studied and reconstructed by inclusion thermometry, tectonic-thermal evolution method and basin simulation software Petromod. The denudation thickness of JY1 well in Xiuwu Basin is calculated to be 4 142.75 m.The heat flow value has undergone a low high to low variation process since the late Paleozoic, and the Wangyinpu Guanyintang formation shale entered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reshold in early Silurian. The early Silurian to the Middle Silurian is the oil generation stage, the late Silurian to the early Permian, the early Permian to the late Jurassic to the dry gas stage, the Wangyinpu formation to the Guanyintang formation to the early stage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the late Silurian to early Permian to the late Permian to the late Jurassic. The early gas generation time and the early uplift time make the shale gas content of Wangyinpu formation-Guanyintang formation in JY1 well 0.28 ~ 0.93 m ~ (3 / t) not ideal.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江西省天然气(赣投气通)控股有限公司;
【基金】:国土资源部项目(ZX20150274) 江西修武盆地页岩含气性影响因素及定量预测(HX20150443)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晖;任战利;崔军平;卿颖;韩伟;;孔雀河地区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王颖;张凯;;云龙凹陷构造-热演化史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4期
3 刘丽;任战利;;济源-中牟-黄口坳陷带热演化史与油气的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年03期
4 吉村尚久 ,沈耀龙;据矿物变化来评价沉积盆地的热演化史[J];海洋地质译丛;1995年02期
5 何丽娟;辽河盆地新生代多期构造热演化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1期
6 任战利;张盛;高胜利;崔军平;肖媛媛;肖晖;;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其成藏成矿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1期
7 张遂安;;我国主要煤田构造热演化史特征及浅层煤成气资源[J];天然气工业;1991年04期
8 薛鲍;我校“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项目获2001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9 于强;任战利;倪军;白奋飞;唐建云;王敏;;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中生界热演化史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郑朝阳,罗秋霞,郭迪孝;应用计算机模型恢复盆地的热演化史[J];石油实验地质;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宋洋;宋海斌;;南海南部边缘构造—热演化模拟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任战利;张小会;刘池洋;吴汉宁;;花海-金塔盆地热演化史研究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作用[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任战利;张世焕;;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4 彭格林;李小明;席先武;许德如;;构造热演化、综合模拟与淮南坳陷三叠系厚度的研究[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程燕君;吴智平;李伟;;青东凹陷古近纪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于靖波;张健;;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构造-热演化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李雨粱;黄忠明;;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地热特征及热演化史[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8 宋洋;宋海斌;;南海南北共轭边缘构造热演化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丽;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二次生烃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任战利;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及其对比研究[D];西北大学;1998年
3 于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古生界热演化史与天然气成藏[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晓青;B盆地热演化史及油气成藏期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赵长煜;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史政;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构造—热演化史与生烃史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黄志刚;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三叠统构造—热演化史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于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热演化史及其与多种能源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丁超;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热演化史与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何争光;周口坳陷古生界热演化史分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74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7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