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7深水浊积特征与储层发育

发布时间:2018-06-06 20:37

  本文选题:深水储层 + 浊积扇 ; 参考:《岩性油气藏》2017年04期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深水湖盆储层成因及油气勘探潜力问题,依据录井、测井、实验及试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LM井区长7油层组深水浊积相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M井区长7油层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3个亚油层组和4个小层,下部长73亚油层组发育大套油页岩,中上部长72和长71亚油层组发育大套浊积岩和典型的鲍马序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深水浊积层序,且可划分出浊积中扇、浊积下扇及深水盆地共3个亚相,以及浊积水道、水道间漫流、水道前缘漫流、浊积末梢、泥页岩及油页岩等6个沉积微相。该大型浊积扇体以浊积中扇为主体,且受西南单一物源及水系控制,砂体的连续性、连通性及复合性均较好,成为长7深水有效储层发育的主要成因类型;油气显示及产能良好,勘探开发潜力较大,是深水相区油气勘探开发的有效目标。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discuss the origin of deep water lake basin reservoir and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oil and gas,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logging, experiment and production test, etc.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ep-water turbidite facies and their effects on reservoir development in Chang 7 reservoir formation of LM well area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7 oil formation in the area of Lim well can be divided into 3 subreservoirs and 4 sublayers from top to bottom, while the lower 73 subreservoir group has developed a large set of oil shale, while the middle and upper ministers 72 and Chang71 subreservoirs have developed a large turbidite and a typical Baoma sequence. A complete deep-water turbidite sequence is formed,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facies: turbidite middle fan, turbidite subfan and deep-water basin, as well as turbidite channel, interchannel flow, channel front overcurrent, turbidite endings, etc. There are 6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such as shale and oil shale. The turbidite fan is dominated by middle turbidite fan and controlled by a single provenance and water system in southwest China. The continuity, connectivity and compounding of sand body are all good, which is the main genetic typ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 7 Deepwater effective Reservoir. It is an effective target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deep water facies area.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北中生界延长组特低渗低阻油层识别与评价”(编号:2010JM5003);“连续型油藏砂岩疏导体系与石油运移时效性探讨”(编号:2013JM5006) 西安石油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的低幅度构造与油气成藏特征研究”(编号:2012BS010)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多云;辛补社;杨华;付金华;姚泾利;张瑜;;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底部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地质意义[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10期

2 李相博;卫平生;刘化清;王菁;;浅谈沉积物重力流分类与深水沉积模式[J];地质论评;2013年04期

3 Shanmugam G;;深水砂体成因研究新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3期

4 王若谷;李文厚;廖友运;郭艳琴;刘昊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物源区分析[J];地质通报;2013年04期

5 尚婷;陈刚;李文厚;陈全红;刘鑫;;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浊流沉积与油气聚集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6 张伟;刘建朝;高志亮;孙少波;;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长6段浊积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年02期

7 袁珍;李文厚;范萌萌;冯娟萍;郭懿萱;;深水块状砂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4期

8 李相博;陈启林;刘化清;完颜容;慕敬魁;廖建波;魏立花;;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种沉积物重力流及其含油气性[J];岩性油气藏;2010年03期

9 田景春;隆昊;苏楠;王卫红;张锦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3厚层块状砂岩成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杨华;窦伟坦;刘显阳;张才利;;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沉积相分析[J];沉积学报;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任金锋;琼东南盆地陆架边缘斜坡地形的定量演化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兰青;南海扩张及华南沿海地貌和系演化:来自台湾新生代地层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3 康波;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热演化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胡修权;涪陵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5 杨振;西沙海区晚新生代碳酸盐台地发育演化及构造控制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6 杜同军;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和深水区沉积充填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侯伟;辽河滩海东部古近系层序—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其制约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晓唐;北部湾盆地中南部迈陈凹陷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2 李禹辉;吐哈盆地台南凹陷东南地区二叠系沉积微相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俊峰;济阳坳陷中生代断层活动及油气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2 柳成志;齐家—古龙地区葡萄花油层层序特征及隐蔽油气藏预测[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3 赵忠新;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侏罗系层序构成样式及对构造活动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4 李绪宣;琼东南盆地构造动力学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译庆;李亚辉;;沙四下盐湖储层发育控制因素预测研究[J];科技通报;2013年09期

2 白振华;姜振学;宋岩;赵孟军;方世虎;张健;;准南霍玛吐构造带储层发育特征与油气分布的关系[J];现代地质;2013年05期

3 金振奎,邹元荣,蒋春雷,由伟丰;大港探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分布控制因素[J];沉积学报;2001年04期

4 马勇;川西远源气藏中良好储层发育成因[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2年03期

5 庞秋维;霍勇;贾永辉;高俊;;靖边潜台西侧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发育特征[J];吐哈油气;2011年04期

6 屈红军,李文厚,苗建宇,张小莉,庞军刚;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储层发育规律[J];沉积学报;2003年04期

7 艾克拜尔·沙迪克;吕媛娥;吕海涛;;塔河油田盐体覆盖区奥陶系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J];新疆地质;2005年04期

8 王建伟;宋书君;鲍志东;田海芹;;准噶尔盆地庄1井区J_1s_2段优质储层发育控制因素[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9 蒋凌志;牛嘉玉;张庆昌;徐国民;孟元林;肖丽华;;渤海湾盆地深部有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J];地质论评;2009年01期

10 周波;贾承造;顾家裕;李启明;邬光辉;倨岩;;塔中台地边缘上奥陶统灰岩段裂缝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以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传虎;;高斯边缘检测方法预测缝洞型储层发育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飞飞;洛河油田长7致密油藏的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2 袁立;川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制与储层发育分布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88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88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4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