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方台黄土斜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本文选题:黑方台 + 黄土滑坡 ; 参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年01期
【摘要】:黑方台常年农业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在透水性差的粉质黏土层顶部形成了厚度不断增大的饱和黄土软弱带,导致斜坡蠕动变形诱发了大量的黄土滑坡,滑坡体在地下水的浸润作用下转化为黄土泥流向前运动。为对黄土斜坡的变形破坏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进行了8个围压下的固结不排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饱和黄土应力应变模式表现为强烈的应变软化剪缩型,并具有一定的稳态特性。300 k Pa围压以下,试样强度丧失,土体完全液化,其余围压下的试样产生部分液化,抵抗变形能力增加,土体应力状态可划分为完全液化区和部分液化区。斜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因上覆黄土厚度不同而有所差异,通过插值计算,黄土层厚度大于临界黄土厚度(约20 m)时,斜坡产生突发性滑动变形破坏,反之斜坡产生缓慢变形的黄土泥流。研究结果证明了黑方台削方减载治理工程的科学性,并为滑坡的防治和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Abstract]:The annual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in Heifangtai caused the rise of groundwater level, and formed the saturated loess soft zone with increasing thickness at the top of silty clay layer with poor permeability, which led to creep deformation of slope and induced a large number of loess landslides. The landslide is transformed into loess mudflow under the effect of groundwater infiltratio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loess slope, 8 consolidation undrained tests under confining pressure were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strain model of saturated loess shows a strong strain softening shear shrinkage type, and has a certain steady-state characteristic below the confining pressure of .300kPa, the strength of the specimen is lost, and the soil is completely liquefied. The remaining specimens under confining pressure have partial liquefaction and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soil can be divided into complete liquefaction zone and partial liquefaction zone.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slopes vary with the thickness of overlying loess. Through interpolation calculation, when the loess thickness is larger than the critical loess thickness (about 20 m), the slope has sudden sliding deformation failure. On the contrary, the slope produces slowly deformed loess mudflow.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v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load reduction treatment project of the black square table cutting square and provide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landslide.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4CB744703)
【分类号】:P642.22;P642.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子荣;;黄土与气候[J];第四纪研究;1989年02期
2 景可;黄土与黄土高原[J];大自然;2005年01期
3 卞敬玲;高原黄土动力特征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李书庆;;静宁地区的黄土[J];西北地质;1975年04期
5 岳乐平;染色有机玻璃黄土结构薄片制作方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3期
6 刘祖典;李靖;;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J];第四纪研究;1986年01期
7 李晓辉;杜艳霞;李广;;关中地区黄土的动力性质[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8 王朝阳;倪万魁;蒲毅彬;;三轴剪切条件下黄土结构特征变化细观试验[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袁中夏,王兰民,邓津;电镜图像在黄土结构性研究中应用的几个问题(英文)[J];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02期
10 李兰,王兰民,刘旭;极震区黄土微结构的试验研究[J];中国地震;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祖典;郭增玉;陈正汉;;陕西黄土的变形特性[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2 刘祖典;郭增玉;;黄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分类命名[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晓辉;杜艳霞;李广;;关中地区黄土的动力性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田堪良;张慧莉;骆亚生;张伯平;罗碧玉;;黄土的结构强度及其定量分析方法[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邓洪亮;谢向文;郭玉松;尹金宽;;黄土浸水破坏机理研究[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6 石坚;李敏;贺建辉;王毅红;;黄土的弹塑性帽盖模型[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7 夏旺民;郭增玉;;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楚华栋;裴章勤;马周全;熊志文;魏佳中;;黄土的工程特性、筑路技术和病害处理[A];中国铁道工程地质世纪成就论文集[C];2005年
9 王存玉;;某工程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自稳能力研究[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大伟;单变量黄土结构势参数及其与增湿变形系数、振陷系数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2 夏旺民;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3 马栋和;黄土公路边坡坡面冲刷的水—土力学耦合机制及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姚涛;基于三轴土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的黄土变形和强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林斌;考虑损伤效应的黄土流变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6 李宏儒;结构性黄土破损变形发展演化特性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7 何青峰;延安Q_2黄土的力学及流变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刘海松;考虑沉积环境和应力历史的黄土力学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邓津;黄土微观结构的区域成土环境与震害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胡再强;黄土结构性模型及黄土渠道的浸水变形试验与数值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朝旭;压实黄土强度和变形各向异性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亚楠;基于损伤理论的黄土及黄土边坡渐进破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潘宝骝;庆阳黄土动力特性试验及颗粒流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周飞;甘肃省黑方台黄土斜坡变形特征与滑坡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黄旭斌;引洮总干渠一期工程黄土隧洞围岩增湿动力特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6 胡雪菲;生物碳对寒旱区石油污染黄土中多环芳烃吸附行为影响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吕萌;山西省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现状及水敏感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8 高越;咸阳黄土结构性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何世鑫;黄土抗拉特性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10 马小兵;黄土结构性评价方法及结构性变化规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93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9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