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测向地电场潮汐波相位关联特征及机理研究
本文选题:地电场潮汐波 + 多测向 ; 参考:《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地电场潮汐波主要源于电离层Sq电流和潮汐力,它是大地电场相对稳定的主要成分。地电场采用多方位观测方式,但多方位之间地电场潮汐波的相位关联特征迄今却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基于中国大陆100余个地电场台站的分钟值观测数据,研究发现在同一场地多个水平测向之间,地电场潮汐波总表现出同相或反相的相位关联特征。应用地电场潮汐波的岩体裂隙水(电荷)周期渗流(移动)模型,获知岩体裂隙优势方位(α角)对不同测向地电场潮汐波的相位关系至关重要。同时,文稿选择了一个岩体裂隙优势方位明显且稳定的台站,模拟了多种干扰对其原始数据的影响形态,对其受干扰的原始数据,以及装置更换导致的跃变数据,应用潮汐谐波计算该场地α角,发现α计算结果受这些干扰及装置更换的影响相对小,这表明α角计算结果受到复杂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小。上述研究成果丰富了对地电场变化特征及数据分析的认识,其对地电场观测技术及台站改造、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数据抗干扰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tidal wave of the earth electric field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Sq current and tidal force in the ionosphere, and it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the earth electric field. The geoelectric field is observed in many directions, but the phase correlation of the tidal wave is not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minute values of more than 100 geoelectric field stations in mainland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tidal waves of geoelectric field show the phase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e phase or the opposite phase between multiple horizontal direction finding at the same site. Using the periodic seepage (movement) model of rock fissure water (charge) of earth electric field tidal wav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know the dominant azimuth (伪 angle) of rock mass fissure for the phase relation of tidal wave in different geoelectric field. At the same time, a station with obvious and stable dominant orientation of rock fracture is selected to simulate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kinds of interference on the original data, the original data of interference and the data of jump caused by the replacement of the device. Using tidal harmonics to calculate the 伪 angle of the site, it is found that the 伪 calculation result is relatively little affected by these disturbances and the replacement of the devic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伪 angle calculation result is relatively little affected by the complex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enrich the understanding of geoelectric fiel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ata analysis.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geoelectric field observation technology, st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ata anti-jamming analysis under complex environmen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15.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继楼,赵家骝,王燕琼,王兰炜,李艳东;地电场观测技术研究[J];地震;2002年02期
2 马钦忠,冯志生,宋治平,赵卫国;崇明与南京台震前地电场变化异常分析[J];地震学报;2004年03期
3 沈红会;冯志生;李伟;王锋;;地电场观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J];华南地震;2005年04期
4 沈红会;冯志生;燕明芝;田韬;李伟;;地电场震前变化的探讨[J];西北地震学报;2006年01期
5 张学民;郭建芳;郭学增;;河北省数字地电场数据分析[J];中国地震;2006年01期
6 李伟;;地电场观测系统故障分析及维护[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7 林向东;徐平;鲁跃;张洪魁;武安绪;李菊珍;;地电场观测中几种常见干扰[J];华北地震科学;2007年01期
8 李晓东;袁顺;王宝柱;;地电场架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干扰的排除[J];内陆地震;2008年04期
9 张颖;席继楼;;区域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8年03期
10 史红军;;地电场观测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席继楼;赵家骝;王燕琼;王兰炜;李艳东;;地电场观测技术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2 殷志刚;张彩艳;;山西地电场特征初探[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3 牛延平;曾文浩;王小娟;田野;刘白云;;地震地电场观测及布极方式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六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庄楠;席继楼;刘超;;地电场观测中的地铁干扰特征分析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吴小平;徐果明;;点源地电场的三维正演[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田山;张磊;;地震前近震中区地电场比值异常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7 谭大诚;杨立明;席继楼;;基于地电场的裂隙水主体渗流方向两种计算方法及意义[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8 谭大诚;席继楼;王兰炜;;岩石裂隙水主体渗流方向的地电场逐日计算法[A];2011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1年
9 田山;刘建波;;芦山7.0级地震前的地电场异常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田山;张磊;;汶川、玉树地震前的地电场异常[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影;基于有限元法的磁暴感应地电场分析与计算[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王丽;地电场变化的模型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5年
3 刘平;基于地磁数据的感应地电场时域及地域特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林晨翔;大地电导率横向变化对磁暴感应地电场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5 辛建村;各测向地电场潮汐波相位关联特征及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7年
6 邱颖;地电场观测中已知源干扰抑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8年
7 叶青;地电场变化的基本要素研究及物理解释[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8 崔腾发;子午链地电场日变化时空特征及物理解释[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3年
9 葛光祖;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对地电场观测的电磁干扰研究[D];三峡大学;2014年
10 梁跃;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地电场信号去噪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94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94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