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黔西比德——三塘盆地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发育规律与控制机理

发布时间:2018-06-16 04:44

  本文选题:黔西 + 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 ; 参考:《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4期


【摘要】:在多煤层含煤地层中,往往形成垂向上叠置发育的多个独立含煤层气系统,严重影响了多煤层合排效果。以黔西比德—三塘盆地为对象,运用含气量梯度和压力系数的变异系数定量表征独立含气系统的发育程度,揭示其平面分布规律,并从构造、沉积、水文等3个方面综合分析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认为:研究区周缘主干断裂以及由此形成的三角形构造控制了区内应力应变特点和聚煤作用,由西缘断裂带向盆地内部应力应变逐渐减弱,煤层厚度和稳定性逐渐增加,泥岩顶板渐趋发育;沉积相带呈NE向展布,并随着海水作用的增强,由西向东沉积特征发生规律性变化,砂泥比降低,沉积旋回渐趋发育,并易于形成黄铁矿、高岭石等成岩矿物充填孔隙;地下水总体由NW向SE方向径流,流动过程中渗流阻力增大,滞留程度增加。在构造、沉积、水文的耦合控制之下,独立含气系统由盆地NW向SE方向渐趋发育。依此进行了叠置含气系统发育程度分区,勘探开发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分区的客观性。
[Abstract]:In the multi-seam coal-bearing strata, many independent coal-bed methane systems developed vertically and vertically are often formed,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effect of multi-seam combination and drainage. In this paper,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gas content gradient and pressure coefficient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independent gas-bearing system, and its plane distribution law is revealed. The geological control factors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in three aspects such as hydrolog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ain faults around the studied area and the triangle structure formed from them contro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ess and strain and coal accumulati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stress and strain gradually weaken and the thickness and stability of coal seam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the fault zone of the western margin to the basin. The mudstone roof gradually develops, the sedimentary facies zone distributes in NE direction,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seawater action,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change regularly from west to east, the ratio of sand to mud decreases, the sedimentary cycle gradually develops, and pyrite is easily formed. The porosity is filled with diagenetic minerals such as kaolinite, and the groundwater flows from NW to SE, the seepage resistance increases and the retention degree increases during the flow process. Under the coupled control of structure, sedimentation and hydrology, the independent gas-bearing system gradually develops from basin NW to SE.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superimposed gas-bearing system has been partitioned, and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has proved the objectivity of the zone to some extent.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11ZX05034) 西安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编号:2016QDJ028);西安科技大学科研培育基金项目(编号:201718)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渊;;国外煤层气开发现状扫描[J];创新科技;2005年02期

2 朱志敏;沈冰;谢晓东;;四川省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3期

3 范章群;;煤层气解吸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煤层气;2008年04期

4 杜丽娟;;浅谈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11期

5 ;煤层气开发系列技术获重大技术创新[J];地质装备;2010年06期

6 杨靖毅;龙祖根;杨秀美;;中美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对比分析及展望[J];煤;2011年06期

7 本刊编辑部;;2020年新疆煤层气产能将达15亿立方米[J];资源导刊;2013年06期

8 王晓辉;;陕西某地区煤层气特征研究思路与预期目标[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31期

9 杨永国;;基于煤层气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J];地质论评;2000年S1期

10 曾勇,屈永华,宋金宝;煤层裂隙系统及其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J];江苏地质;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牟学军;崔越;;铁岭市开发利用煤层气工程综述[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会输配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王保玉;史纪敦;李国富;王峰明;卫家印;田永东;张乃春;王国义;王正正;王祖亮;李贵山;宋洪刚;白建平;;煤层气企业精细管理的探索与实践[A];2008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09年

3 左景栾;孙晗森;;国内外煤层气开发技术综述[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房超;陈贵峰;孙铭伟;;中国煤层气开发模式对比及开发技术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立群;焦养泉;李绍虎;潘思东;王小明;;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科学设置[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白建梅;秦义;石惠宁;王胜利;段宝玉;;煤层气低成本排采技术探讨[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7 李献水;李雪峰;陈平;张心彬;;浅谈加强煤层气学科人才培养[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红霞;王遇冬;薛岗;刘yN;王登海;;山西沁水煤层气地面集输工艺的实践与认识[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秦万成;陈仕林;;沁南煤层气田地面工程建设[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丽霞;李震;;煤层气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和环境效益[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各国减排新举措:回用煤层气[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焦洋;煤层气:稳定清洁的廉价能源[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记者 胡萌;我市煤层气开发提上日程[N];重庆日报;2004年

4 易茗忻;企业直接排放煤层气将受限[N];中国工业报;2006年

5 吕晓宇;太原社会车辆开始使用煤层气[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特约记者 陈继军 武保洲;煤层气:产业化开发指日可待[N];中国化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徐建军;四大煤炭集团投身煤层气[N];中国证券报;2006年

8 苏梅;矿城阜新靠煤层气来充“气”[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9 曹英邋实习生 张琴琴;山西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李雁争;欲携手山西 李嘉诚重磅投资煤层气[N];上海证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蕾;煤层气解析—扩散—渗流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及理论[D];山东大学;2015年

2 姚征;煤层气开发中固相微粒的成因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3 吴世跃;煤层气与煤层耦合运动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4 高婷;含氮煤层气二氧化碳净化指标与液化提纯流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陈艳容;煤矸石和煤层气循环流化床混烧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崔永君;煤对CH_4、N_2、CO_2及多组分气体吸附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剑;煤层气水平井测井环境影响校正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孙玉琦;古交矿区山西组沉积环境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袁松;煤层气水平井随钻岩性判识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陈泽升;河南中马村矿辅助层开采煤层气研究与实践[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安东杰;余吾煤业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评价与区块划分[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詹敏;煤层气排采出煤粉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秦一天;促进我国煤层气开发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李凯;基于双扩散模型的煤层气注气开发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刘厚宁;煤润湿性及其对煤层气吸附/解吸的影响[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杜兴隆;煤层气井壁稳定与防塌钻井液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25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25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9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