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卸荷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岩石力学 + 卸荷试验 ; 参考:《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年07期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基于围压卸荷试验,对岩石的卸荷力学特性和本构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强度特征、变形规律和破坏模式与加载状态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通过围压卸荷试验可以发现,卸荷条件下岩石张性裂缝发育,扩容显著,通常呈张剪性破坏,且卸荷速率、围压和应力路径等因素均对其变形破裂机制有着较大的影响。卸荷条件下岩石的本构模型通常分为唯象学本构模型和细观力学本构模型,唯象学模型忽视了岩石卸荷渐进破坏的演化机制,细观力学本构模型则未考虑微裂纹群及数学简化引起的误差等,这些问题使得未来的卸荷岩石力学研究工作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so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rock unload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onstitutive models based on confining pressure unloading test, and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Under unloading conditions, th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the law of deformation and the failure mode are distinctions compared with the loading state, and the unloading test can be found by confining pressure unloading tes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ad, the tensile fracture of rock is remarkable, and the tensile shear failure is usually presented, and the unloading rate, the confining pressure and the stress path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mechanism. 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 under unloading condition is usually divided into phenomenological constitutive model and meso mechanical constitutive model, and the phenomenological model ignores the rock.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unloading progressive failure and the meso mechanical constitutive model are not considered by the micro crack group and the error caused by mathematical simplification. These problems make the research work of unloading rock mechanics full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5CB0579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9202) 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U1402231)
【分类号】:TU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在胜;;岩石变形中的能量传递过程与岩石变形动力学分析[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5期
2 王方正;试论现代岩石学的学术思想[J];地学前缘;1994年Z1期
3 王明洋,戚承志,钱七虎,丁常树,罗昆升;岩石变形和破坏力学的基本问题[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4 王明洋,葛涛,戚承志,钱七虎;爆炸荷载作用下岩石的变形与破坏研究(Ⅰ)[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5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成就与趋势[J];岩土力学;2011年10期
6 张流;;不破坏样品对受应力岩石的内部裂隙进行观察[J];地震地质译丛;1979年05期
7 刘听成;矿山岩石机械性研究之现状及主要方法简介[J];北京矿业学院学报;1957年01期
8 郭志;岩石微结构的力学效应[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7年06期
9 金振民;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及其地球动力学的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88年03期
10 А.В.Вихерт;张维根;;根据任意形态晶粒测定岩石的变形量[J];世界地质;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增朝;赵阳升;段康廉;;非均质细胞元随机分布对岩石峰前变形特性的影响[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俊英;杜丽芳;王立民;段保谦;;某几种岩石实验室内变形过程的测定[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1号)[C];1985年
3 胡江春;祝彦知;何满潮;孙晓明;;深部岩石隐性裂纹的电化学检测机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红梅;梁冰;兰永伟;;高温下岩石非达西渗流规律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王绳祖;;岩石的脆性—延性转变:力学行为、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6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7 周思孟;;关于岩石变形的基本偏微分方程[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8 肖建华;;岩石的多相本构方程及其物性参数与几何形态的演化[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潘一山;袁旭东;章梦涛;;岩石失稳破坏的应变梯度模型[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冯增朝;赵东;王江芳;;静水压力状态下岩石的应力分布特性[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煜曦;岩石断裂表面细观接触演化与剪切力学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李勇成;地下水封油库岩石变形破坏机制及围岩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杨阳;低温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4 夏冬;浸水岩石损伤演化过程试验研究及在大水矿山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14年
5 张志镇;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6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7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刘巍;高温高压下几种岩石的弹性纵波速度及其动力学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10 褚卫江;低孔隙度岩石细观本构模型及损伤—渗流耦合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厚坤;花岗岩试样岩爆弹射破坏过程的三维离散元模拟[D];广西大学;2015年
2 罗小彦;砂岩蠕变断裂及水的流固耦合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徐云飞;实验室制备岩石浆体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阴红宇;热—力耦合作用下硬岩力学行为及岩爆发生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王义;基于FLAC3D岩石裂纹扩展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6 孙晓婷;铁磁质岩石挤压破坏过程磁感应强度异常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7 白林;岩石Biot系数试验分析及二氧化碳地质处置工程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8 崔晨光;冲击荷载下岩石非线性变形与损伤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9 戴笠;高应力条件下岩石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D];湖南大学;2016年
10 叶金生;岩石统一弹脆性损伤模型及其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33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33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