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苏北盆地湖沼沉积记录的30~17cal ka BP期间的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18-06-21 02:47

  本文选题:粒度 + Rb/Sr比 ; 参考:《地质科技情报》2017年02期


【摘要】:以苏北盆地里下河地区获取的SG钻孔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进行了AMS14C年代、粒度、Rb和Sr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苏北盆地湖沼沉积的粒度分布和Rb/Sr比值能够很好地指示东亚季风区的气候变化。根据粒度和Rb/Sr比值的变化,可将苏北盆地30~17cal ka BP期间的气候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在30.3~25.9cal ka BP期间,降雨量相对增多,气候相对湿润;25.9~18.3cal ka BP期间,降雨量减少,气候相对干旱;18.3~17.1cal ka BP期间,降雨量又明显增加,气候相对湿润,期间还可能存在变干突变。SG钻孔沉积岩心的环境代用指标与西峰黄土平均粒径、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有着很好的可比性,并且SG钻孔沉积岩心的黏土含量趋势线与北半球30°N六月的太阳辐射强度曲线极为相似,这表明苏北盆地的气候受太阳辐射驱动下的东亚季风系统影响明显。
[Abstract]:The sediment cores obtained from SG boreholes in Lixiahe area of northern Jiangsu Basin were studied. The grain size, RB and Sr contents in the age of AMS 14C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anularity distribution and RB / Sr ratio of lacustrine deposits in the northern Jiangsu Basin can well indicate the climate change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grain size and RB / Sr ratio, the climatic change during 30~17cal ka BP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During the period of 30.3~25.9cal ka BP, the rainfall increased relatively, and the rainfall de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relatively humid climate, and the rainfall increased obviously during the period of relative drought of 18.3 ~ 17.1cal / ka BP, and the climate was relatively humid.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may also be some environmental substitution indexes of drying-mutation .SG borehole sedimentary cores, which are comparable with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Xifeng loess and oxygen isotopes of stalagmite in Hulu Cave. Moreover, the trend line of clay content in SG borehole sediment core is very similar to the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 curve of 30 掳N Jun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limate of Subei Basin is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monsoon system of East Asia driven by solar radi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95;41373011)
【分类号】:P5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金明;徐亚岩;段丽琴;;渤海湾百年来沉积物Li/Ba和Rb/Sr协同变化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指示作用[J];海洋科学;2014年01期

2 舒强;陈晔;赵志军;张茂恒;;江淮平原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记录[J];地理科学;2013年11期

3 董延钰;金芳;黄俊华;;鄱阳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形成演变过程的示踪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2期

4 孙倩;贾玉连;申洪源;张静然;余玲玲;;内蒙古黄旗海全新世湖泊沉积物中Rb、Sr分布及其环境意义[J];古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5 舒强;萧家仪;张茂恒;赵志军;陈晔;李吉均;;苏北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记录[J];地质科技情报;2008年05期

6 谢远云,王秋良,李长安,殷鸿福;湖泊沉积物粒度的气候指示意义——以江汉平原江陵剖面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04年04期

7 赵娟,范代读,李从先;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4年01期

8 施雅风,于革;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3年01期

9 陈敬安,万国江;Sediment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in Lake Erhai, Yunnan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1999年04期

10 陈骏,汪永进,季峻峰,陈,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值及其气候地层学意义[J];第四纪研究;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衡阳盆地松木剖面红土碳氧同位素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5期

2 陈景荣;舒强;赵志军;陈晔;张茂恒;;苏北盆地湖沼沉积记录的30~17cal ka BP期间的气候变化[J];地质科技情报;2017年02期

3 祝俊华;陈志新;祝艳波;;延安市滑坡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17年02期

4 吕文哲;易亮;付腾飞;陈广泉;徐兴永;于洪军;;渤海南部早-中更新统湖相沉积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J];海岸工程;2017年01期

5 杨丹;庞奖励;黄春长;周亚利;高鹏坤;王蕾彬;张玉柱;;陕西商丹盆地一级阶地上黄土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意义[J];干旱区研究;2016年06期

6 李建芬;王福;陈永胜;方晶;商志文;田立柱;施佩歆;姜兴钰;王宏;;渤海湾西南部平原DC01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地质环境变化[J];地质通报;2016年10期

7 商志文;王福;李建芬;姜兴钰;陈永胜;王宏;;AMS~(14)C测年揭示的渤海湾沿海低地第Ⅱ海相层年龄(Ⅱ)[J];地质通报;2016年10期

8 丁琳;杜家元;罗明;李小平;颜晖;郑嘉;;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K22陆架砂脊沉积成因分析[J];古地理学报;2016年05期

9 江飞;李安龙;庄振业;;日照港西部海域海底地形与表层沉积特征[J];海岸工程;2016年03期

10 杨青雄;田望学;李启文;孔令耀;;江汉盆地新构造运动对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的制约[J];地质力学学报;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枫;吴立;朱诚;孙伟;王晓翠;孟华平;刘辉;齐士峥;龚琪岚;朱光耀;周凤琴;李溯源;欧阳杰;;江汉平原12.76 cal. ka 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的高分辨率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7期

2 舒强;陈晔;张茂恒;赵志军;;苏北平原周庄镇浅钻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2012年02期

3 宋金明;张默;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许思思;;胶州湾滨海湿地中的Li、Rb、Cs、Sr、Ba及碱蓬(Suaeda salsa)对其的“重力分馏”[J];海洋与湖沼;2011年05期

4 舒强;赵志军;陈晔;张茂恒;李吉均;;江苏兴化DS浅孔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与粒度所揭示的古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2009年06期

5 张俊;孟宪伟;夏鹏;;深海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的Ba循环及其古海洋环境意义[J];海洋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6 王心源;吴立;张广胜;王官勇;韩伟光;;安徽巢湖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合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2008年04期

7 舒强;张茂恒;赵志军;陈晔;李吉均;;苏北盆地XH-1钻孔晚新生代沉积记录特征及其与长江贯通时间的关联[J];地层学杂志;2008年03期

8 刘兴起;王永波;沈吉;王苏民;杨波;;16000a以来青海茶卡盐湖的演化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响应[J];地质学报;2007年06期

9 朱芸;陈晔;舒强;赵志军;萧家仪;李吉均;;苏北盆地XH1钻孔中更新世以来的彩度指标记录及其气候环境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2期

10 申洪源;贾玉连;李徐生;吴敬禄;魏灵;王朋岭;;内蒙古黄旗海不同粒级湖泊沉积物Rb、Sr组成与环境变化[J];地理学报;2006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莉琼;;苏北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邱旭明;严元锋;唐焰;;苏北盆地卞闵杨油田的发现及其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年05期

3 汪传胜;田蓉;季峻峰;孙蓓;张婷;胡高明;;苏北盆地油田封存二氧化碳潜力初探[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2期

4 左中航;胡丰产;高超;;苏北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及特征[J];能源与节能;2012年09期

5 包汉勇;郭战峰;张罗磊;黄亚平;;盆地伸展系数求取方法与评价——以苏北盆地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3年03期

6 钱基;苏北盆地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7 舒良树;王博;王良书;何光玉;;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原型盆地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05年04期

8 蒋阿明;;苏北盆地低对比度油层特征及识别方法[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6期

9 周宏春;杨谦;;苏北盆地中层地下水化学成分的起源和演化规律[J];勘察科学技术;1988年01期

10 王良书,施央申,郭令智;苏北盆地地震地质分析与构造演化[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钱基;韩征;;渤海湾盆地与苏北盆地勘探潜力分析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周墨清;;磁性地层与苏北盆地的中新世演化[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陈安定;唐焰;冯武军;;苏北盆地第三系成藏动力学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梁兴;楼基胜;叶舟;;苏北盆地大丰—兴化探区油气地质综合评价[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陈安定;肖秋生;刘玉瑞;;苏北盆地第三系成藏动力学特征[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王正;朱煜;郑开富;;浅谈苏北盆地地热水分布规律的认识[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郝艳涛;夏群科;Massimo Colotirti;Luigi Dallai;;中国东部苏北盆地岩石圈地幔的岩石学特征以及与水含量的关系[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宋宁;;苏北盆地油气藏分布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潘月斌;苏北盆地非常规油气勘探渐成气候[N];中国石化报;2012年

2 江其勤;苏北盆地海相将有勘探新方向[N];中国石化报;2005年

3 丁卫星 孙克;执著岩芯探宝[N];中国石化报;2012年

4 王法;“三字真经”念出免检班组[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潘月斌 通讯员 刘振 葛金虎;不畏“复杂”遮望眼[N];中国石化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鹏;苏北盆地张家垛油田阜三段滩坝砂成藏规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2 舒强;苏北盆地兴化钻孔近3Ma环境变化记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力;苏北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D];长江大学;2015年

2 马晓东;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3 陈敦梁;晚中新世以来苏北盆地沉积物石榴石水系示踪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4 张唯唯;苏北盆地36万年以来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孟景闻;苏北盆地兴化1孔元素反映的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卫波;苏北盆地兴化钻孔沉积相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任红民;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泰州期原型盆地恢复[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郭平;苏北盆地兴化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强;苏北盆地主要富烃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刘倩茹;苏北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含油气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46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46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6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