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三阶累积量一维切片的微地震信号时延估计

发布时间:2018-06-21 04:26

  本文选题:参数估计 + 噪声抑制 ; 参考:《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8期


【摘要】:由于微地震有效信号易受环境噪声的干扰,严重影响时延估计值获取的准确性.基于此,提出了基于三阶累积量一维切片的方法进行微地震信号时延估计.首先计算信号的三阶自累积量和互累积量,为减少运算量满足野外实时要求取其一维切片,最终通过准则函数求取时延值.相对于传统的互相关方法,该方法对相关性未知的高斯噪声具有不敏感的特点,对相关高斯噪声有更强的抑制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在添加信噪比为-5~15dB的随机高斯噪声和相关高斯噪声时,其时延检测概率和均方根误差优于互相关方法.在实际资料应用中,对实际微地震噪声进行了概率分布统计分析,并且基于井地联合监测方式,选取井中信号作为参考道对地面资料进行时延值的求取.仿真和实际资料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Abstract]:Because the effective signal of micro-seismic is easily disturbed by environmental noise, the accuracy of time delay estimation is seriously affected. Based on this, a method based on one dimensional slice of third order cumulant is proposed to estimate the time delay of microseismic signal. First, the third order self-cumulant and mutual cumulant of the signal are calculat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the one-dimensional slice of the signal is obtained to meet the field real-time requirements. Finally, the delay value is obtained by the criterion func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ross-correlation method, this method is insensitive to the Gao Si noise with unknown correlation, and has a stronger ability to suppress the correlated Gao Si nois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lay detection probability and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 are better than the cross-correlation method when the random Gao Si noise and correlated Gao Si noise are added with a signal-to-noise ratio of -5 ~ 15 dB.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ctual data,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e actual micro-seismic noise is analyzed, and the time-delay value of the ground data is obtained by selecting the in-well signal as the reference track based on the joint well- to _ ground monitoring method.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 method are verified by simulation and practical data processing.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吉林大学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74074,41074082,41304139)~~
【分类号】:P31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中,王春耘,刘继民,赵玉武,刘志鹏;用微地震法监测油田生产动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2 T. Wallroth ,朱成宏;用注水激发的微地震描述裂隙储层[J];石油物探译丛;1996年06期

3 刘建安,马红星,慕立俊,邱筱琳;井下微地震裂缝测试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J];油气井测试;2005年02期

4 王亚娟;张华光;王成旺;刘利霞;邓军;胡淑娟;;利用微地震测绘和压裂模拟分析进行水力裂缝增长动态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6年10期

5 朱卫星;;相关滤波在微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2期

6 黄今;苏华友;沙椿;何刚;郝名扬;;锦屏电站微地震监测仪故障分析与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11期

7 周仲礼;王琪;殷静;范谭广;谈伟敦;;用微地震发现高速岩性及识别油气[J];吐哈油气;2008年03期

8 黄今;苏华友;卢国胜;杜林;范波峰;;采动过程中微地震定位方法研究[J];现代矿业;2009年02期

9 黄克献;李利立;刘军芳;岳琳;杨启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在注水破裂监测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4期

10 胡庆春;孟米;;基于大井距油气田的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研究[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储仿东;王永辉;李永平;衡峰;容娇君;;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在致密砂岩中的应用实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余洋洋;梁春涛;杨宜海;;微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张佩;张海江;M.Nafi Toksoz;;犹他州Cove Fort-Sulphurdale地区微地震震源机制研究与应用[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2: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论文集[C];2014年

4 骆循;;矿山与大型地下工程灾害监测的微地震技术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特约记者 李铭 通讯员 彭树禹;长庆井下首次实施微地震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特约记者 林勇;胜利油田首次自主微地震压裂监测采集试验成功[N];东营日报;2010年

3 记者 金江山 通讯员 王晓泉;井中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江海宇;油田压裂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及定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张唤兰;微地震数值模拟及震源定位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3 逄焕东;岩体微地震的模式、定位及其失稳预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微地震正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亮;微地震信号自动检测及震源扫描分割矩阵反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于子超;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提取与裂缝反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蒋腾飞;微地震数据去噪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毛小波;基于PTP的多节点微地震数据懫集与传输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子阳;砂砾岩体人工裂缝及地层物性的微地震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屈敬翔;面向页岩气勘探的微地震采集记录仪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田厚强;郓城煤矿综放采场微地震与应力特征研究及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东鹤;基于射线理论的微地震速度模型校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刘昕;基于高阶累积量和Shearlet变换的微地震数据噪声压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47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47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9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