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及相邻造山带古生代—侏罗纪早期大地构造演化
本文选题:大地构造演化 + 古生代—侏罗世早期 ; 参考:《中国地质》2017年01期
【摘要】:华北克拉通古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始于大约520 Ma,此时冈瓦纳古陆的聚合正处于峰期。中寒武世华北克拉通古生代最早的沉积记录始于其边缘的更老地层或者变质基底之上。随后,海相环境扩展,广泛的海侵导致中寒武世晚期馒头组及其上的地层广泛分布于华北克拉通。华北克拉通北部以北的白乃庙岛弧带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岛弧始于520 Ma,并延续到420 Ma,其可以向东延伸到我国东北的四平以东。沿着华北克拉通南部边缘,商丹洋在514~420 Ma期间发生向北的俯冲。华北克拉通的大部分地区在中奥陶世马家沟期发生海退。近10年来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识别出一个又一个泥盆纪深成岩体和火山岩。石炭纪晚期开始的新的沉积层序以"G层"铝土矿为底,其平行不整合,或假整合在中奥陶世马家沟组灰岩之上。铝土矿很可能是从内蒙古古隆起,一个深位剥蚀的岩浆弧,曾经发育的火山喷发活动形成的广布的火山灰转变而来。这进一步说明晚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北缘曾经是一个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这一沉积序列以碎屑岩为主,下部夹海相灰岩和火山灰层,表明其形成于海陆过渡的火山弧环境。二叠纪早期之后华北克拉通的沉积环境转变为陆相。华南地块与南秦岭地块和华北克拉通之间的勉略洋在晚古生代持续向北俯冲增生,三叠纪晚期发生碰撞,导致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此同时,在华北克拉通北部显著的构造变形和岩浆作用发生在三叠纪晚期。燕山地区盘山等地三叠纪晚期的强烈褶皱、冲断发生在约210 Ma,与华北克拉通周缘的强烈构造变形同期。这也暗示华北克拉通此时已经开始失去克拉通的稳定构造性质。
[Abstract]: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Paleozoic began at about 520 Ma, when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Gondanag was at its peak. The earliest Paleozoic sedimentary record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the Middle Cambrian era originated from the older strata or metamorphic basement on the margin. Subsequently, the marine environment expanded and extensive transgression resulted in the late Middle Cambrian steamed bread formation and its upper strata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 new study on the Bainaimiao Island Arc Zone north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shows that the arc began at 520 Ma and continued to 420 Ma.It can extend eastward to the east of Siping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Shangdan Ocean subducted northward during 514 ~ 420 Ma. Most area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receded during the Middle Ordovician Majiagou period. In the last 10 years, Devonian deep and volcanic rock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 The new sedimentary sequence which began in late Carboniferous is based on "G" bauxite deposit and its parallel unconformity or pseudo-integration is on the limestone of Majiagou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Ordovician. The bauxite may have been transformed from the ancient uplift of Inner Mongolia, a deep denuded magmatic arc, a widespread volcanic ash formed by once developed volcanic eruptions. This further indicates th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the late Paleozoic was once an Andes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This sedimentary sequence is dominated by clastic rocks, and the lower part is intercalated with marine limestone and volcanic ash layer, which indicates that it was formed in the volcanic arc environment of sea-land transition. After the early Permia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North China Craton was transformed into continental facies. The Mianliaoyang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block and the South Qinling block and the North China Craton continuously subducted northward in the late Paleozoic and collided in the late Triassic,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Dabie Sulu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At the same time,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magmatism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occurred in the late Triassic. The strong folds of late Triassic in Panshanian and other places in Yanshan area occurred at about 210 Maa and coincided with the strong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 This also suggests that the North China Craton has begun to lose the stable tectonic nature of the craton.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基金】:科技部973课题(2012CB416604)资助~~
【分类号】:P5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生;邢恩袁;王卓卓;郑绵平;施立志;苏奎;桂宝玲;吴素娟;蒋苏扬;朱常伟;;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马家沟期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成钾意义[J];地质学报;2015年11期
2 孙立新;任邦方;滕飞;张永;谷永昌;郭虎;;内蒙古敖汉旗朝吐沟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J];地质通报;2015年08期
3 叶浩;张拴宏;赵越;刘建民;何哲峰;;内蒙古赤峰地区泥盆纪晚期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4年09期
4 Mingguo Zhai;;Multi-stage crustal growth and cratoniz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Geoscience Frontiers;2014年04期
5 叶浩;张拴宏;赵越;吴飞;;燕山褶断带晚三叠世都山复式岩基成因及侵位变形:华北北缘中生代早期构造背景的制约[J];地学前缘;2014年04期
6 CHEN Bin;NIU XiaoLu;WANG ZhiQiang;GAO Lin;WANG Chao;;Geochronology,petrology,and geochemistry of the Yaojiazhuang ultramafic-syenitic complex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年08期
7 陈斌;牛晓露;王志强;高林;王超;;华北克拉通北缘姚家庄过钾质超镁铁岩-正长岩杂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7期
8 刘建峰;李锦轶;迟效国;冯乾文;胡兆初;周坤;;华北克拉通北缘与弧-陆碰撞相关的早泥盆世长英质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证据[J];地质通报;2013年Z1期
9 MA Xu;CHEN Bin;CHEN JiaFu;NIU XiaoLu;;Zircon SHRIMP U-Pb age, geochemical, Sr-Nd isotopic, and in-situ Hf isotopic data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pluton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年01期
10 马旭;陈斌;陈家富;牛晓露;;华北克拉通北缘晚古生代岩体的成因和意义:岩石学、锆石U-Pb年龄、Nd-Sr同位素及锆石原位Hf同位素证据[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滔;王玉往;王京彬;张会琼;赵路通;石煜;刘永振;;冀东下营坊地区晚古生代富碱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7年11期
2 张瑞英;孙勇;;华北克拉通南部早前寒武纪基底形成与演化[J];岩石学报;2017年10期
3 席胜利;熊鹰;刘显阳;雷晶超;刘明洁;刘灵;刘耘;文汇博;谭秀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马五盐下沉积环境与海平面变化[J];古地理学报;2017年05期
4 王师捷;徐仲元;董晓杰;杜洋;崔维龙;王阳;;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二叠纪的构造属性:来自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制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年05期
5 殷绍泉;张保科;;西准噶尔北部比图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J];世界地质;2017年03期
6 钱筱嫣;张志诚;陈彦;于海飞;罗志文;杨金福;;内蒙古朱日和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2017年09期
7 吴素娟;张永生;邢恩袁;;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纪凝灰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17年05期
8 陈井胜;刘淼;李斌;李伟;李崴崴;杨帆;汪岩;;内蒙古翁牛特旗晚志留世二长花岗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通报;2017年08期
9 张添锦;王云;;鄂尔多斯盆地岩溶古地貌恢复与天然气富集关系——以高桥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为例[J];西北地质;2017年02期
10 翟明国;;花岗岩:大陆地质研究的突破口以及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岩石学报”花岗岩专辑代序[J];岩石学报;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生;邢恩袁;郑绵平;苏奎;樊馥;龚文强;袁鹤然;刘建华;;陕北奥陶纪盐盆厚层钾石盐高矿化段的发现及其找钾启示[J];地球学报;2014年06期
2 翟明国;胡波;彭澎;赵太平;;华北中—新元古代的岩浆作用与多期裂谷事件[J];地学前缘;2014年01期
3 ZHAI MingGuo;;The main old lands in China and assembly of Chinese unified continent[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年11期
4 谢锦龙;吴兴宁;孙六一;于洲;王少依;;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岩相古地理及有利区带预测[J];海相油气地质;2013年04期
5 林少泽;朱光;严乐佳;姜芹芹;赵田;;胶东地区玲珑岩基隆升机制探讨[J];地质论评;2013年05期
6 郑绵平;;进军海相盆地、助力找钾突破——代序[J];地球学报;2013年05期
7 翟明国;;华北前寒武纪成矿系统与重大地质事件的联系[J];岩石学报;2013年05期
8 李锦轶;曲军峰;张进;刘建峰;许文良;张拴宏;郭瑞清;朱志新;李亚萍;李永飞;王涛;徐学义;李智佩;柳永清;孙立新;简平;张昱;王励嘉;彭树华;冯乾文;王煜;王洪波;赵西西;;中国北方造山区显生宙地质历史重建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进展[J];地质通报;2013年Z1期
9 刘建峰;李锦轶;迟效国;冯乾文;胡兆初;周坤;;华北克拉通北缘与弧-陆碰撞相关的早泥盆世长英质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证据[J];地质通报;2013年Z1期
10 许欢;柳永清;旷红伟;刘燕学;彭楠;董超;薛沛霖;徐加林;陈军;刘海;;阴山—燕山地区大青山组/后城组/土城子组沉积物源与盆地演化[J];地质通报;2013年Z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景文;华北克拉通大陆下地壳的再循环[J];中国基础科学;2005年01期
2 李洪颜;;华北克拉通原型盆地及岩浆活动时空演化对克拉通破坏的制约[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9期
3 朱光;胡召齐;陈印;牛漫兰;谢成龙;;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盆地的发育过程及其对克拉通破坏的指示[J];地质通报;2008年10期
4 赵越;陈斌;张拴宏;刘建民;胡健民;刘健;裴军令;;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前燕山期主要地质事件[J];中国地质;2010年04期
5 李江海,钱祥麟,刘树文,王仁民,陈晶;华北克拉通早期大陆性质和演化的重要问题[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6 吴昌华;;华北克拉通的变质沉积岩及其克拉通的构造划分[J];高校地质学报;2007年03期
7 陈旭瑞,刘建明,杨思道,张安立,曾恒荣;华北克拉通北缘与盆地流体有关的若干矿床实例[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0年02期
8 朱日祥;;地球内部结构探测研究——以华北克拉通为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9 安美建;赵越;冯梅;杨玉山;胥勤勉;郝俊杰;谭成轩;;什么控制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在新近纪的构造活动?[J];地学前缘;2011年03期
10 杨明慧;刘池洋;曾鹏;白桦;周进;;华北克拉通晚三叠世沉积盆地原型与破坏早期构造变形格局[J];地质论评;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彦超;刘翠;石耀霖;;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浆活动的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英基丰;张宏福;汤艳杰;苏本勋;周新华;;华北克拉通北缘下地壳多期次改造:捕虏体证据[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3 安美建;冯梅;赵越;;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所反映的岩石圈破坏过程[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汪方跃;高山;牛宝贵;张宏;;承德地区-114Ma大北沟组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减薄作用的制约[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刘善琪;李永兵;朱伯靖;石耀霖;;华北克拉通太行山构造带形成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日祥;;地球内部结构探测研究——以华北克拉通为例[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7 翟明国;;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破坏前的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8 房立华;吴建平;明跃红;王未来;王长在;杨婷;;利用噪声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的壳幔速度结构[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9 翟明国;樊祺诚;;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下地壳置换:非造山过程的壳幔交换[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10 翟明国;;华北克拉通2.1~1.7Ga地质事件群的分解和构造意义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岩石圈)[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学;华北克拉通原属哥伦比亚超大陆家族[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瑞英;华北克拉通南部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的组成与演化[D];西北大学;2015年
2 王军鹏;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赞皇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申亮;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董泽义;华北克拉通东北边界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其深部流体分布定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5 顾海欧;华北克拉通东南缘中生代岩浆作用:对克拉通破坏启动机制和岩浆过程中镁同位素行为的制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丁继凯;华北克拉通~1.22Ga基性岩墙古地磁学和年代学研究及其对超大陆演化的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7 武岩;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地壳上地幔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8 王兴臣;接收函数方法与华北克拉通北部岩石圈结构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9 柳小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壳幔交换作用的地球化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0 杨承海;鲁西中生代高镁闪长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演化的制约[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菊;华北克拉通重力梯度带两侧晚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陈世强;华北克拉通北缘狼山西段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岩系及构造演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蔡书慧;华北克拉通石炭系铝土矿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马鹏斐;侏罗纪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于洋;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大地电磁测深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张,
本文编号:2057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57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