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大巴山弧形构造形成及其应力边界效应的砂箱物理模拟

发布时间:2018-07-01 12:29

  本文选题:大巴山 + 弧形构造 ; 参考:《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是中国中部东西向构造带陆内多期造山作用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构造,其弧形构造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一直被国内外众多学者所痴迷。本文结合野外构造解析、砂箱物理模拟等手段相结合,研究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变形机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不同分段典型观察点的露头构造解析表明:大巴山弧形构造是形成于印支-燕山期并经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复杂弧形冲断带,沿着整个弧形带存在逆冲、右旋、左旋三种不同性质的变形,大巴山弧形构造带西段主体构造呈近南北走向,运动学性质表现为自东向西的逆冲并伴有强烈的右旋走滑特性;中段构造主体呈北西—南东走向,运动学性质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的逆冲并伴有明显的右旋走滑分量,且表现出走滑成分向东逐渐减弱的趋势;东段构造走向主体近东西向,运动学特点表现为明显的近南北向挤压,走滑成分相对较弱。基于研究区区域特性,选取合适的比例尺,设计出砂箱物理模拟边界条件;根据材料相似原理,采用干燥石英砂模拟能干层,玻璃珠和硅胶模拟软弱层;依据几何学和运动学相似性原理,设计出走滑—挤压的砂箱物理模型。实验中同时采用单反相机每隔一定走滑/挤压位移拍摄一张俯视图;PIV实时记录砂箱物质颗粒运动学矢量,并通过计算机对矢量数据进行向量计算;实验结束后对整个砂箱模型进行淋水固结,并每隔一定弧度进行切片(观察剖面特性)。为探究滑脱层是否对弧形构造有控制作用,设计出均质与非均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逆冲构造叠加方向,设计低角度与高角度叠加实验。滑脱层的存在使得构造变形具有渐变性,在先决弧形构造的形成阶段,均质砂箱物理模型表现为弧形构造带样式从北往南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而非均质砂箱物理模型则表现为随着实验的进行,由基底走滑形成的表面隆升或凹陷沿着弧形走滑带往南扩张。均质砂箱物理模型与非均质砂箱物理模型对比揭示出滑脱层对大巴山构造活动的重要性,非均质的砂箱模型剖面中发现,硅胶层(中下三叠统)上部变形较强,而硅胶层下部较弱,均匀介质砂箱物理模型的构造样式主要受控于底部滑脱层。弧形构造边界对应力传递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非均质砂箱物理模型在弧形边界后缘与弧形边界前缘的构造应力方向不相同,在弧形边界后缘的构造应力主要受到挤压阶段的作用力,当遭遇弧形边界后,受到弧形边界的影响,使得应力方向发生改变。非均匀介质高、低角度挤压变形阶段揭示了低角度非均匀介质与实际地质体最为吻合,低角度非均质砂箱模型前缘扩展变形带西段扩展变形区域最小、中段居中、西段最大,而高角度非均质砂箱模型前缘扩展变形带西段扩展变形区域最大、中段和东段大体相等,对比前人研究得出低角度非均质砂箱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相似度最高。因此,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形成受控于先成弧形构造边界,并受扬子地块强烈地主动向北楔入,从而导致北大巴山低角度被动地向南推覆,且受到寒武系下部滑脱层和中下三叠统膏岩滑脱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非备受关注的前寒武纪基底“砥柱”作用。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arc - shaped structural belt in Dabashan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eld structure and physical simulation of sand box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arc - shaped structural belt in Dabashan . Non - uniform medium is high and low angle extrusion deformation stage reveals that the low - angle non - uniform medium is the most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geological body , the low - angle non - homogeneous sand box model is the largest in the west segment , the middle part is middle and the west segment is the largest .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5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宾;赵高平;万元博;黄瑞;王兴建;刘树根;;褶皱冲断带构造砂箱物理模型研究进展[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6年03期

2 万元博;李智武;邓宾;刘树根;赵高平;林彤;黄瑞;;前陆褶皱冲断带冲起构造发育特征:基于砂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现代地质;2016年01期

3 范绳;漆家福;吴双;余海波;苗全芸;杨克基;张超;王利爽;;盆山地壳横向变化对挤压构造变形的影响——来自砂箱模拟实验的启示[J];地质科学;2015年02期

4 邓宾;李智武;刘树根;孙东;钟勇;李金玺;汤聪;;大巴山城口弧形断裂带右旋走滑构造特征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5期

5 解国爱;贾东;张庆龙;吴晓俊;沈礼;吕峗珊;邹旭;;川东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J];地质学报;2013年06期

6 施炜;刘成林;杨海军;马寅生;解国爱;顾元乔;龚明权;杜建军;史军;;基于砂箱模拟实验的罗布泊盆地新构造变形特征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4期

7 董云鹏;查显峰;付明庆;张茜;杨钊;张燕;;秦岭南缘大巴山褶皱-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J];地质通报;2008年09期

8 刘玉萍;尹宏伟;张洁;徐士进;解国爱;;褶皱—冲断体系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J];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04期

9 沈传波;梅廉夫;徐振平;汤济广;田鹏;;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岩石学报;2007年11期

10 施炜;董树文;胡健民;张忠义;刘刚;;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J];地质学报;2007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金玺;大巴山弧形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2 李智武;中—新生代大巴山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形成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鲁涛;前陆逆冲带前展式推覆临界坡角的砂箱构造物理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战庆;陕南镇巴—紫阳地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08年

3 张进富;大巴山冲褶带及前陆构造活动与流体运移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87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87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e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