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
[Abstract]:Taking the coal reservoir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Ordos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ore structur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al reservoir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Rmax) test of vitrinite maximum reflectance, mercury injection and low temperature liquid nitrogen adsorpt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arent porosity of coal reservoirs in the study area is on the low side and decreases obviously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pore development of coal reservoirs is dominated by small pores and micropores. The average BET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coal reservoir is 1.26 mm2 / g.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northern coal reservoir is larger, and the BJH total pore volume of coal reservoir is 0.00341 mL / g on average, 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inertinite, compression degree and secondary porosity, with the increase of coal metamorphic degree. The total pore volume and BET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coal and rock show the law of "big-small-large", and the minimum value is when the R _ (max) value is about 1.5%, and the micropore tends to close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ess, and the number of other kinds of pore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ess. As a whole, the content of pore is increasing relatively, and the type of adsorption pore in coal is changed from closed pore to open pore. The stress effect has a strong control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rcolation pore of coal and rock. I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tribution of macropores to coalbed methane in coal rocks than in other pores.
【作者单位】: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非常规油气分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1ZX05042-001)~~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慧;反映煤储层渗透性的参数之一——块煤率[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06期
2 李国富,雷崇利;潞安矿区煤储层压力低的原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4期
3 钟玲文;中国煤储层压力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3年05期
4 霍永忠;煤储层的气体解吸特性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5 张晓东,秦勇,桑树勋;煤储层吸附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1期
6 余维初;蒋光忠;汪伟英;胡三清;邹来方;田中兰;杨恒林;;多功能煤储层钻井液动态污染评价系统[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1年04期
7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王磊;郭晓茜;;基于无量纲裂缝导流能力的煤储层压裂效果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8 孟召平,彭苏萍,白清昭,靳秀良,张培河;焦作矿区二_1煤储层特征评价[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9 李佩;杨秀春;王琳琳;刘杰刚;张坤鹏;;临汾区块煤储层裂隙发育评价方法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S1期
10 唐书恒;煤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可新;潘树仁;吴加和;傅雪海;;中国褐煤储层的力学特征[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2 柳迎红;杨凯雷;廖夏;;煤储层吸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郝守玲;钱菊华;薛诗桂;;煤储层物理模型设计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曾家瑶;吴财芳;;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渗透性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金宁;傅雪海;;铁法矿区煤储层裂隙系统评价与渗透率预测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素新;肖红艳;;煤储层中微孔隙和微裂隙的扫描电镜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雷益龙;;焦坪矿区下石节煤矿JPC-01井煤储层基本参数分析[A];瓦斯地质基础与应用研究[C];2011年
8 吴见;叶建平;马银起;徐文军;胡滨;李鸿飞;房超;;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储层特征及有利目标区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金波;吴财芳;;恩洪矿区煤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勘探开发建议[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桑树勋;张时音;黄华州;;模拟地层条件下煤储层吸附特征及其机理[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海海;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煤储层物性特征与综合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闫涛滔;渭北煤层气示范区煤储层成藏演化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吴群;延川南煤储层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2年
4 钱进;含裂隙煤储层地震数值模拟与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蔚远江;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刘长江;CO_2地质储存煤储层结构演化与元素迁移的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雷能忠;芦岭井田煤储层属性预测与随机建模[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张松航;煤储层气体运移特征和CO_2-ECBM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颜志丰;山西晋城地区煤岩力学性质及煤储层压裂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王琳琳;煤储层节理发育非均质性评价的构造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新秀;中高阶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孙红明;阜康矿区煤储层水溶气含量模拟与水文地质控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周为喜;基于角点网格的煤储层三维建模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冲冲;黔西珠藏向斜主要煤储层临界解吸压力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陈同刚;韩城地区煤储层精细描述及物性主控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罗磊;准东地区低阶煤储层物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贾颐昆;沁南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环境对煤储层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黄陈成;郑庄区块煤储层精细地质建模与有利区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谢亚妮;粗糙集理论及其在煤储层渗透性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陈富勇;芦岭矿特厚构造煤储层特征及抽取性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94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19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