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藏高原东北缘近期重力与地壳形变综合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1 17:14
【摘要】: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4年期间的流动重力与GPS观测资料和1970—2011年水准观测获得的垂直运动背景场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区内发生的强震事件,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地壳三维形变与区域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区域三维地壳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测区内重力场变化与GPS观测反映的水平运动和水准观测反映的垂直运动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地壳形变总体表现为沿水平运动的方向重力增加,高原山地挤压隆升,地面重力减少;断陷盆地相对伸展下沉,地面重力增加,反映了新构造活动的继承性。2)地壳形变场变化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重力变化和垂直形变等值线走向总体上与呈NWW向的祁连-海原断裂走向基本一致,水平形变也在祁连-海原断裂附近产生明显的左旋走滑运动。3)强震易发生在具有显著重力变化的活动断裂带上,也易发生在沿活动性断裂的断块垂直差异运动强烈或兼有强走滑运动的地方。2016年门源震中附近区域地壳受挤压变形显著、面压缩率和重力剧烈变化的特征最为显著。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拐弯的地区,也是面压缩率变化过渡带和垂直形变过渡带地区。4)文中第一作者等曾基于该区地壳形变资料在岷县、门源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基于上述认识,进而强调在研究区形成的一些地壳形变异常部位可能仍存在中长期强震/大震危险背景。
[Abstract]:Based on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mobile gravity and GPS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during 2011-2014 and the background data of vertical motion obtained from the leveling observations from 1970 to 2011,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tectonic dynamic environment and the strong earthquake events occurring in the reg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gravity field variation, crustal 3D deformation and reg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i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regional gravity field variation and regional 3D crustal movement are further studi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in the measured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orizontal motion reflected by GPS observation and the vertical motion reflected by leveling observation.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generally shows an increase in gravity along the direction of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a compression uplift in the plateau mountainous area. The decrease of surface gravity, the relative extension and subsidence of faulted basins and the increase of surface gravity reflect the succession of neotectonic activities (.2)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field chang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ctive faults. The trend of gravity variation and vertical deformation isoline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Qilian Haiyuan fault in NWW direction. The horizontal deformation also produces an obvious 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vement near the Qilian Haiyuan fault. 3) strong earthquakes tend to occur in active fault zones with significant gravity variation. It is also prone to occur where the vertical differential movement of fault blocks along active faults is strong or both strong strike-slip movements. The regional crustal deformation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Menyuan earthquake in 2016 is obviou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compressibility and gravity change are the most obvious. The 2013 Minxian Zhangxi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6.6 occurred in the area where the gravity variation gradient belt is turning. The first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made a certain degree of medium-term prediction before the Minxian Mengyuan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data in Minxian, especially the site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re may still be a medium and long term strong earthquake / strong earthquake hazard background in some anomalous parts of crustal deformation formed in the study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4083,61627824) 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508009)共同资助
【分类号】:P315.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潮,郭启良,张辉,刘振红;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J];地质力学学报;2000年02期

2 谢远云,张序强,何葵,李长安;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粒度组成及物质来源分析[J];中国地质;2002年03期

3 赵金仁,李松林,张先康,杨卓欣,张成科,刘宝峰,张建狮,潘素珍;青藏高原东北缘莫霍界面的三维空间构造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4 张永志,王卫东;青藏高原东北缘断层活动变形的模拟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年01期

5 周民都;张元生;石雅撔;张树勋;范兵;;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三维速度结构[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1期

6 杨国华;江在森;张风霜;刘峡;韩月萍;;昆仑山8.1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水平形变影响的讨论[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7期

7 刘明军;李松林;方盛明;樊计昌;赵丽;;利用地震波速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组成及其动力学[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8 张培震;郑德文;尹功明;袁道阳;张广良;李传友;王志才;;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J];第四纪研究;2006年01期

9 王先彦;鹿化煜;季峻峰;王晓勇;赵景波;黄宝春;李珍;;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世红色土状堆积序列的成因及其对亚洲干旱过程的指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3期

10 刘永前;方小敏;宋春晖;李立立;程_g;;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旋转及其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胜;方剑;许厚泽;;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三维密度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庆举;安张辉;周明都;;用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上地慢速度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朱照宇;;青藏高原东北缘第四纪事件与环境变迁[A];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袁道阳;石玉成;刘百篪;;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晚第四纪水系沉积物年代标尺的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5 崔笃信;王庆良;王文萍;胡亚轩;梁伟锋;朱桂芝;;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及其机理[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石磊;郭良辉;孟小红;;优化滤波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异常处理上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郭飚;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赖院根;;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震层析成像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万永革;沈正康;曾跃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力演化与地震发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方盛明;李松林;张先康;赵金仁;;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壳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永华;吴庆举;冯强强;张风雪;张瑞青;;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S波分裂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行勇;阿尔金山断裂或致青藏高原东北缘再次扩张[N];中国矿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韩芳;青藏高原东北缘白垩纪—始新世干旱植被演化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叶卓;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结构及高原扩展之地球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

3 马润勇;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及其工程灾害效应[D];长安大学;2003年

4 余大新;蒙古中南部地区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面波层析成像[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张广良;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马东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综合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6 袁道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7 王琼;利用接收函数和噪声面波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各向异性[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

8 詹艳;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深部电性结构及构造涵义[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琦;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流域地貌参数分析与构造变形探讨[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5年

2 郑丹;利用P波接收函数和瑞利面波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S波速度结构[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钟世军;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瑞利面波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焦煜媛;利用地震波形特征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年

5 杨皓;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构造带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地壳变形[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6年

6 高海英;用重力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岩石圈形变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马小军;背景噪声方法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4年

8 谭静;基于噪声成像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维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9 黄星;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四个固定台站的接收函数各向异性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4年

10 李翠芹;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内低速层及Moho面性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2217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217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c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