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利用预测有机碳含量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有机质丰度空间分布及控制因素

发布时间:2018-11-10 17:38
【摘要】:为了快速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有机质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盆地南部不同地区的5口典型钻井,通过基于测井数据定量预测有机碳(TOC)含量的快捷方法,评价了不同钻井区域长9段~长4+5段烃源岩的TOC丰度,并对其差异性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和西南部延长组TOC含量以烃源岩评价标准中的"好"和"很好"等级为主,而盆地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以"一般"和"好"等级为主。华池、合水和瑶曲地区有机质富集层主要集中在长7段,达到"很好"烃源岩标准的连续厚度约30m,志丹地区有机质富集层集中在长9段,达到"很好"等级的连续烃源岩厚约20m,它们形成于延长组层序Ⅰ或层序Ⅱ的高位体系域中;而宜川地区不发育有机质富集层段。研究认为,沉积相的展布和演化是导致延长组有机质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火山活动和沉积速率的变化加剧了有机质丰度的空间差异,而深部热流体活动和古气候条件等可能也是延长组有机质丰度差异分布的影响因素。
[Abstract]:In order to quickly find ou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in Yanchang formation of Ordos Basin, five typical drilling wells from different area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asin were selected, and a quick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TOC)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based on logging data was presented. The TOC abundance of source rocks in Chang 9 ~ Chang 45 member in different drilling regions is evaluated,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its 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C content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west and sou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is mainly "good" and "very good" grades in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source rocks, while in the central, east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of the basin, the "average" and "good" grades are the main ones. The enrichment layer of organic matter in Huachi, Heshui and Yao qu areas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hang7 form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thickness of "very good" source rock is about 30 m, and the enrichment layer of organic matter in Zhidan area is concentrated in Chang9 formation. The continuous source rocks of "very good" grade are about 20m thick, and they are formed in the upper system tracts of Yanchang formation I or II. In Yichuan area, the enrichment layer of organic matter is not develop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a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of organic matter in Yanchang form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volcanic activity and deposition rate aggravate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The deep thermal fluid activity and paleoclimate conditions may also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in Yanchang form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国地质大学;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12CB214704-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批准号:41172131)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专项(编号:1309RTSA041)资助成果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畅斌;;吴起地区延长组裂缝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2 黄同超;焦龙进;王平;;延长组(群)的沿革[J];陕西地质;2013年01期

3 王蕙;;原油孢粉分析及对延长组油源问题的探讨[J];石油学报;1980年02期

4 彭蜀安;陕北延长组浅油层勘探开发近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年01期

5 姚泾利;邓秀芹;赵彦德;韩天佑;楚美娟;庞锦莲;;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2期

6 李凤杰;郑荣才;赵俊兴;;鄂尔多斯盆地米兰科维奇旋回在延长组发育的一致性[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吴立群;焦养泉;杨琴;张承泽;杨生科;;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物源体系分析[J];沉积学报;2010年03期

8 李洁;陈洪德;林良彪;赵俊兴;陈安清;朱志军;彭传利;张成弓;陈彦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古地震效应及其地质启迪[J];地质论评;2010年04期

9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2年03期

10 严云奎;安亚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以川口油田北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2 韩双彪;张金川;Brian Horsfield;唐玄;Nicolaj Mahlstedt;;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陆相延长组页岩油气生成及相态演化特征[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罗静兰;刘小洪;张三;李博;林潼;白海强;;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陈全红;李文厚;张道锋;郭艳琴;冯娟萍;高永祥;崔军平;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朱国华;;我国已探明的最大低渗-特低渗岩性油田[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付绪凯 陈涛;宁东油田延长组喜获工业油流[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忠文;陕北丰富川油田西部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2 郭艳琴;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高鹏鹏;延长油田延长组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D];西北大学;2013年

4 马海勇;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下组合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冯娟萍;陕北姚店油田北区延长组沉积相及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克永;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谢渊;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9 刘航军;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高自然伽马储层成因及测井评价[D];西北大学;2013年

10 倪军;子北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秋楠;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陆相页岩储层特征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方艳梅;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延长组油气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3 朱源泉;ZL油田延长组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特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4 董凌峰;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地区延长组有利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闻金华;旬邑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6 储昭奎;鄂南镇泾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7 李兆扬;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葛鹏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储层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先超;鄂南长武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谢灏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2323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23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6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