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熔体包裹体的形成、改造和分析方法及其矿床学应用

发布时间:2018-11-17 12:00
【摘要】:熔体包裹体研究不仅广泛应用于火山岩和部分侵入岩系统,而且因其具有可以保存岩浆初始挥发分和金属组成的优势,近来也逐步应用于矿床学领域.在介绍熔体包裹体形成机制和捕获后成分改造的基础上,简要归纳了目前常用的熔体包裹体分析方法,以斑岩型Cu-(Mo-Au)和斑岩型Mo成矿系统为例,重点介绍熔体包裹体在矿床学领域的应用,包括成矿金属和挥发分含量的测定,以及熔体-流体分配系数测定等方面.然而,熔体包裹体在捕获后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分改造,且对于大多数造岩矿物内的熔体包裹体,其成分改造的具体机制仍不明了,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其组成进行具体分析和甄别.随着分析技术的改善和提高,熔体包裹体捕获后具体成分改造机制有待进一步查明,进而推动熔体包裹体的应用.现阶段熔体包裹体在斑岩型Cu-(Mo-Au)和斑岩型Mo成矿岩浆系统的成功应用表明,相比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熔体包裹体已成为研究成矿岩浆体系内成矿金属和挥发分演化的重要手段.
[Abstract]:The study of melt inclusions is not only widely used in volcanic rocks and some intrusive rock systems, but also has been gradually applied in ore deposit field recently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preserving the initial volatile and metal composition of magma.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lt inclusion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st-capture composition, the analysis methods of melt inclusions are briefly summarized. The porphyry type Cu- (Mo-Au) and porphyry type Mo metallogenic systems are taken as examples. The application of melt inclusions in the field of mineralogy, includ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metallogenic metal and volatile matter content,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melt fluid partition coefficient, etc. However, the melt inclusions will be modified to varying degrees after capture, and the specific mechanism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lt inclusions in most rock-forming minerals is still unclear, so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ocess, Its composition needs to be analyzed and identified in detail. With the improv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analytical technology, the mechanism of specific composition transformation after the capture of melt inclusions needs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us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melt inclusions.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melt inclusions in porphyry Cu- (Mo-Au) and porphyry Mo metallogenic magma systems at present indicates that compared with the whole rock geochemistry study, Melt inclusion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metallogenic metals and volatile matter in the ore-forming magma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302065)
【分类号】:P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怎样区分原生、次生、假次生包裹体?[J];地质与勘探;1977年01期

2 G.J.罗萨斯科 ,汤福奎;激光激发拉曼光谱在矿物气液包裹体中各个相的不打开部分分析中的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1978年05期

3 单林;;熔融包裹体的特征及其测温方法的研究[J];抚州地质学院学报;1979年01期

4 李秉伦;研究矿物中气液包裹体的问题[J];地质科学;1981年02期

5 单林,张文智;熔融包裹体的特征及其测温方法的研究[J];地质科学;1981年02期

6 余平;使用Gandolfi X-射线技术鉴定液包裹体的子矿物[J];地质与勘探;1983年08期

7 卢焕章;;国外包裹体研究的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4年02期

8 卢焕章;;热力学在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学习班在武汉地质学院举办[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4年04期

9 卢焕章;包裹体研究的现状[J];中国地质;1985年07期

10 张德义;侯连珍;;激光显微光谱法测定矿物包裹体成份[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俊英;倪培;饶冰;张林松;;盐水包裹体的人工系统合成[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斌;;烃类包裹体热动力学参数计算软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斌;;油气领域中包裹体研究的某些进展和存在问题[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4 倪培;饶冰;丁俊英;张林松;;人工合成包裹体的实验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谢奕汉;范宏瑞;胡芳芳;;人造蓝宝石熔融包裹体研究[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陶士振;;包裹体方法在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张恩;彭明生;;红、蓝宝石中的包裹体致色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迪;欧光习;张敏;邱林飞;黎琼;;歧南次凹储层天然气包裹体成分特征及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牛贺才;单强;张海祥;;云南鹤庆苦橄岩熔融包裹体物质组成的研究[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10 张鼐;张水昌;罗平;肖廷荣;;有机包裹体成份色谱分期测试[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江其勤 张美珍;单体包裹体分析技术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鹏雷;大别山甘家岭超高压不纯净大理岩:变质演化与大陆俯冲带的碳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葛云锦;碳酸盐岩烃类包裹体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响应[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潘雪峰;储层流体包裹体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4 宫色;储层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徐仕海;黔桂地区古生界储层流体与成藏成矿的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于增慧;冲绳海槽火山岩中岩浆包裹体及气体同位素组成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7 代军治;燕辽成矿带钼(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动力学背景[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桃;南大西洋中脊19°S附近玄武岩与斜长石斑晶熔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对岩浆作用的指示意义[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李桐林;包裹体对软岩力学特性影响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刘伟;四川盆地北缘MVT型铅锌矿床中热液流体的形成与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胡旭刚;若尔盖地区510-1铀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林鑫;西藏龙玛拉铅锌矿流体包裹体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赵伟;查干凹陷白垩系储层油气包裹体特征、流体分析及其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吴大伟;四川雪宝顶钨锡铍矿床包裹体研究及其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甄世军;甘肃折腰山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李盈青;“达碧兹”红宝石和蓝宝石的宝石学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0 傅太宇;川东北普光气藏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研究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37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37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7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