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尼泊尔8.1级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解析

发布时间:2018-11-28 07:53
【摘要】:针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前后在震中区附近出现的大范围热红外异常,以中国静止卫星FY-2C/E亮温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震前热异常具有显著的时空特征,异常范围呈不规则带状分布,且随时间推移逐渐扩大,至震时异常面积趋于峰值,震中始终位于异常区域的边缘部位,震后异常快速收缩减弱,直至完全消失。该次热异常变化表现为初步显现、加速发展至逐步衰减的过程,持续时间在45天以上,特征周期为16天,相对变化幅度达12倍多。通过相似震例对比研究发现,该次地震与汶川大地震的热红外时空演化特征存在一定共性,主要体现在热异常的演化过程、异常形态、发震时刻及震中位置与异常区域的关系上,仅特征周期和特征幅值有所不同,应与各区域应力变化、气候因素及特殊的地质环境相关。这些认识对热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判定有一定启示作用,对地震热红外监测预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In view of the large-scale thermal infrared anomalies around the epicentre of the April 25, 2015 Nepal M = 8.1 earthquake, the FY-2C/E bright temperature data from the Chinese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was used as the data source. The data processing and data analysi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relative variation of power spectrum show that the thermal anomalies before earthquakes have remarkable 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the anomalous range is irregular zonal distribution, and gradually expands with time. At the time of the earthquake, the abnormal area tends to peak, the epicenter is always located at the edge of the abnormal area, and the rapid contraction of the anomaly weakens after the earthquake, until it disappears completely. The thermal anomaly shows a process of initial appearance and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to gradual decay. The duration is more than 45 days, the characteristic period is 16 days, and the relative variation range is more than 12 time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imilar earthquake cases, it is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 infrared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is earthquake and Wenchuan earthquake have certain commonness,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abnormal shape of thermal anomaly. Only the characteristic periods and amplitudes are differe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time and the epicenter location and the anomalous regions, and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stress changes, climatic factors and speci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s. These understandings are helpful to jud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rmal anomaly and the three elements of earthquake, 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work of seismic thermal infrared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创新基地;
【基金】: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基金项目(2014Y01)
【分类号】:P315.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美娇;张元生;;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地震热红外异常[J];西北地震学报;2007年02期

2 延昊,侯英雨,刘桂清,何延波;利用热红外温差识别沙尘[J];遥感学报;2004年05期

3 叶民权,吴其勇;卫星热红外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J];新疆气象;2000年03期

4 李金平;吴立新;刘善军;马保东;;强震前热红外异常识别方法与定量分析模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5 徐秀登,强祖基,赁常恭;非增温背景下的热红外异常兼机制讨论[J];科学通报;1991年11期

6 强祖基,孔令昌,王弋平,李秋珍,赁常恭,徐秀登;地球放气、热红外异常与地震活动[J];科学通报;1992年24期

7 强祖基,孔令昌,郭满红,王弋平,郑兰哲,赁常恭,赵勇;卫星热红外增温机制的实验研究[J];地震学报;1997年02期

8 张颖;张元生;魏从信;查楠;;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里氏6.8级地震热红外变化[J];防灾减灾学报;2012年02期

9 吕琪琦,丁鉴海,崔承禹;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前可能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J];地震学报;2000年02期

10 张元生,沈文荣,徐辉;新青8.1级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J];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屈春燕;单新建;蔡英伟;;大姚地震前后断层活动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卫星热红外特征[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刘力强;陈国强;刘培洵;陈顺云;马瑾;;岩石变形实验热红外观测系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培洵;刘力强;陈顺云;陈国强;马瑾;;地表岩石变形引起热红外异常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璇;张元生;魏从信;田秀丰;;芦山7.0级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刘力强;刘培洵;陈顺云;陈国强;马瑾;;地表岩石变形引起热红外异常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6 温少妍;屈春燕;闫丽莉;宋冬梅;单新建;;祁连山重点监视区热红外背景场及变化特征初步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黄相宁;吕杰;葛丽明;刘学彬;莫慧;;卫星可见光、热红外地震中期(一年为主)遥感信息及机理研究[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8 尹京苑;张红;;上海市NOAA监测影像库及热红外地表温度图像库建设、研究[A];灾害风险管理与空间信息技术防灾减灾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海强;;热红外技术在强震领域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七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0 屈春燕;单新建;马瑾;;卫星热红外异常与地震关系的一个震例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晓;8~9.3μm热红外分裂窗推扫成像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姬弘桢;热红外高灵敏度高光谱图像信息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马照松;卫星热红外准实时数据处理综合技术与异常提取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丁超;基于普朗克方程线性近似的遥感岩性指数推导和判别空间构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王正哲;震前低空大气层热红外增温异常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3 黄启厅;地面实验条件下土壤热红外光谱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曾江维;热红外数据(TASI)预处理及矿物信息提取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郭卫英;青藏高原北部主要断裂的卫星热红外影像特征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6 李雷雷;基于生理结构的热红外人脸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钟美娇;卫星热红外和微波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8 石君;草原典型枯草的热红外偏振影响因子定量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62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62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e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