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西安地区区域性群发地裂缝的场地动力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8 12:42
【摘要】:西安地裂缝发育密集,共发现达14条,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严重制约。目前,西安地裂缝的成因、分布及活动规律等研究都较为成熟,但对于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特征及地裂缝场地抗震设防等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且不系统。西安市区位于汾渭盆地,其地质构造活动非常强烈且频繁,如此密集的地裂缝群给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震害威胁,因此,对于地裂缝场地在动力作用下的响应特征亟待研究。首先对西安F_4、F_(10)、F_(11)、F_(12)、F_(13)、F_(14)地裂缝及长安临潼断裂进行了踏勘和地脉动原位测试,结合前期项目成果,共得到西安地区16条地裂缝场地测线的地脉动数据。对比分析16条测线地脉动资料,揭示了西安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特征,包括场地卓越频率分布特征,场地地脉动放大效应变化规律,以及场地放大效应的影响范围。其次,根据地裂缝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不同场地间地脉动响应差异,建立mP灞河冲洪积平原和黄土塬前洪湖积台地两种地貌单元的地裂缝场地数值模型。通过OpenSees平台进行数值分析,得到了地裂缝场地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地表加速度响应规律。将地脉动测试和数值模拟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了场地地脉动响应和地震加速度响应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最后,结合《西安地裂缝场地勘查与施工设计规程》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地裂缝场抗震设防设计基本加速度建议值。通过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西安地裂缝场地傅里叶谱卓越频率和反应谱卓越频率的大小均与测点到地裂缝的水平距离无明显关系:卓越频率不随测点到地裂缝水平距离的变化而规律性改变。其中傅里叶卓越频率变化范围为2.54~3.95Hz,主要集中于3.05Hz左右;反应谱卓越频率集中于4.35Hz左右,高于傅里叶谱卓越频率。(2)地裂缝场地地脉动响应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傅里叶谱峰值、反应谱峰值和Arias烈度峰值均在靠近地裂缝处急剧增大,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稳。放大效应具有“上下盘效应”,上盘场地峰值大于对应的下盘场地峰值。对比不同场地条件下地脉动测线的峰值和峰值放大因子,位于黄土塬前台地的地脉动测线峰值小于mP灞河冲洪积平原测线的峰值,而其峰值放大因子大于mP灞河冲洪积平原测线的放大因子,且位于黄土塬前一、二、三、四、五级台地上测线之间的峰值和放大因子均相差不大。(3)地脉动原位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地裂缝场地放大效应影响范围约为地裂缝两侧15m以内,上盘和下盘均从距离地裂缝15m处峰值开始平稳,放大因子稳定在1.0左右。(4)地震动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地震动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地表加速度响应同样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且放大效应有“上下盘效应”。对比地脉动和地震动数值分析结果可知,地表地震动响应影响范围约为上盘35m,下盘25~30m,大于地脉动放大效应影响范围,两者约为二倍的关系,且地震动放大倍数大于地脉动放大倍数。(5)综合地脉动和地震动分析结果,提出了西安地区地裂缝场地“设计地震加速度”建议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忠海;;北京地区地裂缝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年03期

2 雷霆,董兆祥,刘金锋;地裂缝氡值测试及形成机制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04期

3 陈植华,徐恒力,陈刚;基于信息分维对地裂缝灾害成因的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03期

4 武强,陈佩佩;地裂缝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年01期

5 田级生;河北平原地裂缝调查分析与防治[J];勘察科学技术;2004年01期

6 任建国,龚卫国,焦向菊;山西大同市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山西地震;2004年03期

7 刘忠方,韩军青;临汾市地裂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J];灾害学;2004年S1期

8 彭建兵;范文;李喜安;王庆良;冯希杰;张骏;李新生;卢全中;黄强兵;马润勇;卢玉东;;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9 卢全中;彭建兵;范文;马润勇;李喜安;;陕西三原双槐树地裂缝的发育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10 邓安利;;大同市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与防治对策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忠佩;胡俊杰;任建国;刘学军;;大同市地裂缝成因及减灾对策[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2 宗开红;;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研究[A];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灾害防治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玉海;陈志新;戴福初;;大同地裂缝灾害及其安全距离确定[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4 王景明;;我国地裂缝及其灾害分析[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5 张骏;卢玉东;孙建中;范文;;广西小平阳岩溶区地裂缝形成机制初探[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6 毕海良;苌有全;毕雯雯;;青海省贵德县瓦家地裂缝成因剖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袁平;胡存礼;;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裂缝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地裂缝易发区的物探推断[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贾三满;王海刚;叶超;王荣;;北京地区地裂缝勘察方法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凯玲;;GIS对西安地裂缝灾害敏感性评价探讨[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潘广灿;张金来;郜松杰;张银启;;平顶山市青草岭地裂缝形成机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特约记者 陈娟 通讯员 龚绪龙;城镇化建设的“保护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2 记者 范宏喜;地面沉降防治研讨会在地裂缝现场召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于德福;走出“旧伤刚愈,又添新伤”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明霞;高保真地裂缝三维建模及其与地质模型的集成表达[D];长安大学;2015年

2 蒋臻蔚;水作用下地裂缝成因机制及数值模拟[D];长安大学;2011年

3 刘妮娜;地裂缝环境下的地铁隧道—地层地震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李凯玲;地裂缝环境下地铁隧道—围岩相互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5 陈立伟;地裂缝扩展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6 李昌存;河北平原地裂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7 孙萍;黄土破裂特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8 袁立群;列车荷载作用下马蹄形地铁隧道—地裂缝—地层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刚;西安地区区域性群发地裂缝的场地动力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2 王旭;单一地裂缝成层地层水平地震响应分析解析解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杨培涛;跨地裂缝建筑物基础破坏机理和影响范围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陈树峰;正断型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的土性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臧明东;太原盆地地裂缝危险性区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薛捷;地裂缝场地地脉动特性及动力响应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蔡琳祥;地铁动荷载作用下与地裂缝小角度斜交隧道围岩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邓舒;基底起伏地裂缝演化时空特征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9 张沙;跨越地裂缝结构灾害防治措施的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10 张连泽;穿越地裂缝场地的地铁隧道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2368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68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4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