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不同间断比尺下微波诱发岩石损伤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8 12:09
【摘要】:针对微波诱发岩石损伤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现有的成果大多是基于连续介质理论。本文采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PFC2D数值软件,对由石英和斜长石两相物质组成的材料在不同间断比尺和照射时间下的微波诱发损伤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离散单元法能很好地模拟微波诱发材料损伤的微裂纹的萌生、发展、贯通过程;微裂纹起源于高吸收相石英晶体的外边界且围绕着石英晶体向四周不断扩展、延伸进入斜长石晶体,最终呈现放射状的网络张拉裂纹。微波损伤数值模拟结果中的裂纹符合试验作用下的裂纹分布形态,研究结果对于采用离散单元法进行微波诱发损伤数值模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Abstract]:A lot of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made on rock damage induced by microwave, but most of the existing results are based on continuum theory. In this paper, PFC2D numerical software based on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microwave induced damage of materials composed of quartz and plagioclase at different discontinuous scales and irradiation ti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can well simulate the initi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ixion of microwave-induced microcracks. The microcracks originated from the outer boundary of the high absorption phase quartz crystal and spread around the quartz crystal and extended into the plagioclase crystal and finally appeared radial network tension crack. The crack distribution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microwave damag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results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icrowave induced damage by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力学系;德州黄河河务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21065)
【分类号】:TU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囱;曲文峰;行鹏飞;赵奎;;岩石损伤理论研究进展[J];铜业工程;2011年01期

2 曹文贵;张升;赵明华;;软化与硬化特性转化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11期

3 高玮;汪磊;杨大勇;;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损伤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4 李树春;许江;王鸿;唐晓军;车轫;;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确定的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年02期

5 张磊;黄正均;王爱霞;;用电阻率评价岩石损伤状态试验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年03期

6 蒋维;邓建;;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岩石损伤统计分析方法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徐士良;;基于滑动裂纹模型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孙倩;艾军;;基于能量耗散的岩石损伤破坏数值模拟[J];山西建筑;2013年33期

9 刘洋;赵明阶;;岩石损伤本构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廖华林;李根生;;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J];石油钻采工艺;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友锋;蔡美峰;;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初步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王鹏;彭瑞东;马晓峰;;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损伤特性的实验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光泉;席道瑛;陈德华;;一种岩石损伤本构方程[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谢卫红;李顺才;肖永红;;温度对岩石损伤和变形破坏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5 于广明;潘永战;王国艳;;岩石损伤协同特征分析[A];2009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彭永伟;梁冰;;水化学作用对岩石损伤的实验研究[A];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C];2005年

7 张慧梅;杨更社;;冻融条件下岩石损伤劣化及抗拉特性实验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更社;刘慧;彭丽娟;刘新军;;基于CT图像处理技术的岩石损伤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薛云亮;李庶林;徐宏斌;林峰;;考虑残余强度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梁天成;利用重复加载进行岩石损伤评价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2 杨大勇;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损伤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08年

3 廖志毅;刀具冲击作用下岩石损伤破坏过程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雷利娜;冻融岩石损伤特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5 方振;温度—应力—化学(TMC)耦合条件下岩石损伤模型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68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68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f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