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云南景谷昔朗铜铅锌矿床矿相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发布时间:2018-12-11 14:35
【摘要】:云南省景谷县昔朗铜铅锌矿床是近年在云南三江无量山地区新发现的一个铜多金属矿床。其大地构造属性为羌塘-三江造山系一级构造单元下的昌都-兰坪地块二级构造单元。云县-景洪陆缘弧带(P1-T3)位于南澜沧江结合带以东和酒房断裂以西地带,是羌塘-三江造山系中开心岭-杂多-竹卡陆缘弧带的南延部分,主要分布于临沧-澜沧地块东侧的云县-景洪一线,基本上沿澜沧江河谷分布,是一个从古生代末至新生代多阶段逐步碰撞拼贴而成的构造活动区。陆缘弧带出露最老的地层为中上泥盆统。该火山-岩浆弧构造变形比较强烈,总体以向东逆冲断裂发育为特点。在澜沧江断裂附近,侏罗系-白垩系局部发生了变形变质而形成板岩,主要与澜沧江断裂后期构造作用有关。晚古生代-三叠纪地层具有不均匀变质、变形,接近澜沧江断裂变质加深、变形增强。野外常见强烈变质、变形带与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关系密切,形成一系列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和向西倒转、轴面东倾的同斜倒转褶皱,显示构造作用由东向西推覆的运动学特征,可能与北西西景洪左旋走滑断裂的叠加改造有关。该陆缘弧带自晚古生代至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经历了海西期、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多次构造变动,伴随较强烈的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活动,断裂纵横交切,出露地层为上古生界至古近系,其构造、沉积演化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晚古生代伴随拉伸、俯冲消减,发育了具有弧、盆组合特征的构造格局,沉积了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大量碎屑岩、碳酸盐岩,并发育基性-酸性火山岩;晚三叠世末期印支期造山,扬子陆块西缘弧盆系全面会聚拼接形成羌塘-三江造山系。侏罗纪-白垩纪,昌都-兰坪-思茅地块因陆内伸展作用形成陆内盆地,形成巨厚红色陆源碎屑沉积建造。古新世在陆-陆碰撞机制下,形成一系列开阔-紧闭褶皱、大型逆冲及逆冲-推覆构造,并形成一系列山间断陷盆地或边缘坳陷盆地,沉积了红色的河湖相陆源碎屑岩。澜沧江两岸形成了海西-印支早期酸性临沧-勐海花岗岩基及景谷半坡、景洪南林山镁铁质超基性-基性岩带。国内外就中低温热液铜矿床的成因研究已十分成熟,就其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岩石地球化学特点、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控制因素、成因模式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昔朗铜铅锌多金属矿区域主构造线以近南北向为主,矿区主要断裂为普洱断裂带,该断裂带控制了区域矿产分布。矿区出露地层为上古生界至古近系。铜、铅、锌矿体的赋矿层位主要为普洱断裂东侧的中二叠统那菁组(P2nq)和断裂西侧的下白垩统南新组(K1n)。昔郎铜铅锌矿床作为三江成矿带内新近发现的一个铜铅锌矿床,前人对其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围岩蚀变、矿床成因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对于昔朗铜铅锌矿床最基本的矿石矿相学研究几乎为零。本文以昔朗铜铅锌矿床矿相学研究为选题,在系统收集研究区地质调查、矿产普查与勘探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昔朗铜铅锌矿床形成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参与该矿床的普查地质工作和研究,全面摸清了该矿床内矿体的数量、规模、产状;掌握了矿体产出层位、围岩蚀变和主要控矿因素。在系统采集矿区岩石、矿石样品以及矿石宏观地质特征观察和研究基础上,特别注意在野外对大量脉体的相互关系开展了调查,基本摸清了它们相互穿插关系。本文力求通过对矿石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研究相结合,全面认识昔朗铜铅锌矿床矿石的矿物组成、矿石矿物的交生关系(矿石结构),以及掌握矿石类型和矿石质量、矿物生成先后次序,建立该铜多金属矿床金属矿物形成的时间谱系,进而划分矿床成矿阶段和成矿期,为建立矿床成因模式提供矿相学方面的基础数据。同时总结矿床主要控制因素、归纳区域找矿标志,为深部和外围找矿提供矿相学方面的技术支持。本文对所采集的矿石样品磨制了大量薄片、光片,在实验室内运用显微镜下的系统观察与研究发现,昔朗铜铅锌矿床的主要金属矿物包括:黝铜矿、砷黝铜矿,次为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硫铋铜矿、硫铜钴矿、方铅矿、闪锌矿、褐铁矿、黄铁矿、铜蓝、蓝铜矿、孔雀石,偶见自然银、辉银矿、汞银矿等。昔朗铜铅锌矿床围岩蚀变包括硫化物化、硅化、碳酸盐化,形成大量的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闪长玢岩内发育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地表氧化阶段形成孔雀石、蓝铜矿、斑铜矿及褐铁矿等。昔朗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矿物生成顺序如下:黝铜矿+黄铜矿+斑铜矿(少量)→硫铜钴矿+硫铋铜矿→褐铁矿+斑铜矿+孔雀石+铜蓝。矿床形成过程经历了热液期石英-硫化物期、表生期2个主成矿期。根据昔朗铜铅锌矿床的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矿物分带特征、标型矿物特征、矿物共生关系及生成先后顺序、围岩蚀变,结合普查勘探成果,本文认为昔朗铜铅锌矿床为中低温热液矿床(后生矿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芮宗瑶,刘玉琳,王龙生,王义天;新疆东天山斑岩型铜矿带及其大地构造格局[J];地质学报;2002年01期

2 王美娟;李杰美;朝银银;;我国的铁氧化物型铜—金矿床特征及研究现状[J];黄金科学技术;2008年04期

3 季克俭;吴学汉;张国柄;;关于德兴斑岩铜矿铜源的初步研究[J];矿床地质;1984年02期

4 葛朝华;韩发;;大宝山铁-多金属矿床的海相 火山热液沉积成因特征[J];矿床地质;1986年01期

5 华仁民;;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沉积-改造成因[J];矿床地质;1989年02期



本文编号:2372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72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8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