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若干进展

发布时间:2019-01-14 13:11
【摘要】:近10年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在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尤其在特提斯演化和青藏高原生长方面取得若干进展,包括(1)"青藏高原——造山的高原"理念的提出;(2)青藏高原特提斯体制和构造格架的再造;(3)新特提斯蛇绿岩中原位金刚石和深地幔矿物群的重大发现;(4)新特提斯洋盆俯冲新机制的揭示;(5)印度/亚洲碰撞的早期岩浆和喜马拉雅折返中的作用;(6)喜马拉雅三维碰撞造山机制和折返全过程的初步建立;(7)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逃逸的新机制——"弯曲与地壳解耦"的提出;(8)青藏高原俯冲型、碰撞型及陆内型片麻岩穹窿;(9)青藏高原东缘汶川强震的构造背景和强震机制;(10)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模式;(11)印度/亚洲碰撞过程的数值模拟。综述和集成上述成果是为了与同行们交流磋商,进一步共同发展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理论,向国际地学前沿的冲刺。
[Abstract]: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structure and Dynamics has made som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especially in the Tethys evolution and the growth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cluding (1) the idea of "Qinghai-Tibet Plate the plateau of orogeny"; (2) reconstruction of Tethys system and tectonic framework in Qinghai-Xizang Plateau, (3) major discovery of primary diamond and mineral group of deep mantle in Neo-Tethys ophiolite, (4) revelation of new subduction mechanism of Neo-Tethys ocean basin; (5) the role of early magma and Himalayan exhumation in the Indian / Asian collision, (6) the prelimin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Himalayan three dimensional collision orogenic mechanism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exhumation; (7) A new mechanism of material escape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bending and crustal decoupling", (8) subduction, collision and intracontinental gneiss dome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9) tectonic setting and strong earthquake mechanism of Wenchuan strong earthquak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10) collisional orogenic model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11)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llision process between India and Asia. The above achievements are summarized and integrated for the purpose of exchanging and consulting with colleagues, further developing the continental dynamics theory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sprinting to the frontier of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作者单位】: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21001;41430212;41202153;41472198)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0818094;12120115026861) 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基金项目(20511022;201211093)联合资助~~
【分类号】:P5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ZENG LingSen;CHEN ZhenYu;CHEN Jing;;Metamorphic solid salt (KCl-NaCl) in quartzo-feldspathic polyphase inclusions in the Sulu ultrahigh-pressure eclogit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Unusual high-density and saline aqueous inclusions in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 phic rocks from Sulu terrane in eastern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年18期

2 ;Barite in omphacite-hosted K-feldspar + quartz poly-crystalline aggregates from the Sulu eclogites and its implication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年21期

3 ASIMOW Paul;;Partial melting of deeply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and the formation of quartzofeldspathic polyphase inclusions in the Sulu UHP eclogite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9年15期

4 梁凤华;曾令森;陈晶;陈方远;;胶东荣成榴辉岩中含铜磁黄铁矿出溶结构的磷灰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2006年02期

5 陈晶;曾令森;陈方远;梁凤华;;江苏青龙山磷灰石中出溶体的初步研究[J];岩石学报;2006年07期

6 沈昆;张泽明;黄太岭;赵旭东;;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超高压变质岩副矿物锆石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J];岩石学报;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鲍;;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支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姚玉鹏;张进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陆动力学研究资助与绩效[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3 滕吉文;皮娇龙;杨辉;刘少华;;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内涵与轨迹的思考[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3期

4 李晓波;《美国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国家计划》简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5 王岳军,张琴华;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5年02期

6 肖庆辉;大陆动力学的科学目标和前沿[J];地质科技管理;1996年03期

7 ;我国开展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地质科技管理;1996年03期

8 吴珍汉;大陆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趋势[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9 李宗华;中国及邻区涡旋系与大陆动力学问题[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1997年04期

10 赵文津;;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名修;;中国大陆动力学的三个基本特征[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 滕吉文;李惠民;刘少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委员会近期学术活动概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赵文津;;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4 滕吉文;皮娇龙;杨辉;刘少华;;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内涵与轨迹的思考[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3年

5 罗照华;;浅谈壳幔过渡层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何建坤;刘福田;刘建华;孙若昧;;华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与大陆动力学过程[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7 谢窦克;毛建仁;姜月华;赵宇;;华南大陆深部构造与大陆动力学[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8 王良书;刘绍文;李成;张鹏;米宁;钟锴;;岩石圈流变学结构不均一性与大陆动力学[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黄定华;吴金平;李才伟;;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非线性力学问题[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10 赵文津;黄立言;熊嘉育;;INDEPTH计划与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张丽华;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野外战绩显赫[N];中国矿业报;2009年

2 曹菲邋记者 于莘明;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成立[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张丽华 陈俊山;中国地科院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成立[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赵凡;站在地学前沿[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赵凡;站在世界科学的前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特约记者  曹菲 本报记者 于莘明;探索地球奥秘结硕果[N];科技日报;2006年

7 曹菲;地学航母的累累硕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8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曹菲;中国地科院集成青藏高原研究力量[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9 赵凡;中国地科院集成整合青藏高原研究力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本文编号:2408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08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d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