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雅鲁藏布江大古河段泥石流特征及工程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0 20:41
【摘要】:在我国西部,尤其是西藏地区深山峡谷区广泛发育,泥石流高频发育,人类工程活动或工程建设活动多处于稀少的中高海拔地区,并且由于西藏地区地形与质地条件复杂,极易诱发暴雨和冰融性泥石流,常对工程布置和交通运输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国家对西藏地区水利、水电、交通等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泥石流对工程的制约日益突出,所以研究西藏地区的泥石流特征和对工程的影响十分的重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会对以后的西部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古、街需水电工程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桑日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段上,这一区域属高原温带、寒温带气候,植被条件差,物理风化强烈,松散固体物质易于积累,发生泥石流的地形条件优越,工程区属于西藏典型的雨洪型泥石流,在地形地貌以及气象水文条件等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阐述了大古河段17条泥石流沟的基本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包括物源特征、沟道特征、堆积物特征、爆发频率特征、重度、流速和流量等等,通过研究发现,大古河段泥石流呈现物源量偏大、汇水面积较小、纵比降偏大以及细颗粒物质缺失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依据大古河段的泥石流特征设计了三个物理模拟试验,分别是泥石流水下淤积试验、泥石流堵江试验、泥石流冲击力试验。试验的总体内容是分析影响试验的主要因素,通过改变这些因素的大小来测量对泥石流特性的影响,最终分析总结试验结论来建立数学模型,提出能适用于大古、街需水电工程区的泥石流数学模型,在泥石流的评估和防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结合现场调查与室内试验,分别提出泥石流的堵江、水下淤积以及冲击力对工程区的影响。根据对大古河段每条沟的性质、规模以及工程影响分析,结合具体坝址位置,最终确定了在街需水电工程对九锥沟进行冲击力治理措施,在大古水电工程对路垄沟进行淤积和冲击力治理措施。
[Abstract]: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deep valley area of Tibet, the development of debris flow is high frequency, the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o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are mostly in the rare middle and high altitude areas, and because of the complex terrain and texture conditions in Tibet area, It is easy to induce rainstorm and ice melt debris flow, which often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engineering arrangement and transporta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hydropower, traffic and other projects in Tibet by the state, the constraints of debris flow on the project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 in Tibet and its impact on the proje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is subject, it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 in the future. In ancient times, the Street need Hydropower Project area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in Sangri County,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his area belongs to the plateau temperate zone, cold temperate climate, poor vegetation conditions, strong physical weathering, and easy accumulation of loose solids. The topography of debris flow is superior, and the engineering area belongs to the typical rainfall-flood debris flow in Tibet, which is very representative in topography, geomorphology,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o 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17 debris flow gullies in the Dagu river section, including material source characteristics,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burst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severity, velocity and flow rate, etc. The debris flow in the Dagu rea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amount of materials, a smaller catchment area, a larger longitudinal ratio drop and a lack of fine particles.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 in the Dagu reach, three physical simulation tests are designed, namely, underwater siltation test, river blockage test and impact force test of debris flow. The overall content of the test is to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est,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 by changing the size of these factors. Finally, the conclusion of the test i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o establish a mathematical model,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it can be applied to the Dagu.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debris flow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aluation and prevention of debris flow. 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 the influence of debris flow blockage, underwater siltation and impact force on the engineering area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ature, scale and engineering impact of each ditch in the Dagu reach, combined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concrete dam site, the measures for controlling the impact force of Jiuawangou in the street hydropower project are finally determined. In the great ancient hydropower project, silting and impingement measur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ridges and furrows of the road.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兴昌;陕西省秦岭西部泥石流区域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01期

2 王协康,敖汝庄,方铎;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的非线性特征[J];四川水力发电;2000年S1期

3 祁龙;泥石流沟活跃程度的评价方法[J];山地学报;2000年04期

4 袁万钟;论泥石流流动过程中的失水现象[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03期

5 徐世光,李长才,王明珠;云南小江泥石流与泥石流滩地开发[J];地学前缘;2001年02期

6 王自成,白立新,王孝明,王海港;库池法治理泥石流的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1年S1期

7 魏建功;浅谈我国山地环境与泥石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04期

8 ;泥石流[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1年04期

9 李吉顺;滑坡、泥石流防灾常识[J];中国减灾;2002年03期

10 ;泥石流与滑坡[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璧玉;;成昆铁路北段峡谷区潜在型泥石流[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2 田孝诚;徐勤;;对我国北方山区铁路泥石流的初步认识与选线体会[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3 杨俊杰;;泥石流地区隧道位置选择[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4 王宇丰;;遥感技术在成昆铁路沙湾至泸沽泥石流普查与动态研究中的效果[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5 周陈生;杨晓莉;白金玉;郭会川;;近坝区泥石流(群)沟的危险性及其对电站的影响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崔鹏;庄建琦;陈兴长;张建强;周小军;;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泳;陈晓清;胡凯衡;;泥石流活动与流域特征曲线[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重存;;国道212线泥石流、滑坡的分类与分级[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9 崔鹏;韦方强;谢洪;钟敦伦;杨坤;何易平;胡凯衡;;西部开发中的泥石流问题与其减灾[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十[C];2002年

10 刘希林;苏鹏程;李秀珍;;四川德昌县纸房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舒萍;“减轻泥石流的灾害,,重在防预!”[N];四川科技报;2007年

2 黄星高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 周金星;多措并举 预警为先 科学防治泥石流[N];中国水利报;2009年

3 彭丽 顾华宁;要为泥石流留下一定空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4 水电顾问集团 范俊喜;水电工程如何避免泥石流影响?[N];中国能源报;2013年

5 靳怀成;北京科学防治泥石流[N];中国水利报;2003年

6 徐连欣;泥石流瞬间暴发的灾难[N];兰州日报;2006年

7 刘谨;我国约7400万人受泥石流威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安集;发生泥石流怎么办?[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9 安集;泥石流的时间周期规律和预报方法[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10 实习记者 李霞;一看二听识别泥石流 专家教你紧急避险[N];成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广宁;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的民族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程思;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震后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及易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汉辉;泥石流预报预警先进技术及其在示范区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郭鹏;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成因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宁;单体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及其在四川地震灾区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黄晓虎;泥石流降雨启动机制及早期预警模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史明远;北京市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预测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王硕楠;沟道泥石流堆积体复活启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陈中学;粘土颗粒含量对蒋家沟泥石流启动影响及成灾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樊峗峗;泥石流动力过程模拟及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庆丰;山坡泥石流的风险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宗源;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3 钟盈;特大型泥石流淤埋路段公路快速修复技术[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苟印祥;泥石流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吴雨夫;地震对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条件影响的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陈宁;泥石流发生降雨条件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华伟;太原西山虎峪沟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解琛;泥石流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果;基于GIS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刘丽娜;芦山地震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2437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37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9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