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地裂缝灾害预测研究
【图文】:
不断出现新的地裂缝,并成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地质灾害。国地裂缝的研究工作在河北、陕西、山西等多个省开展。在我国城市的,,西安地裂缝同样是一种地区性的地质灾害,但是由于其活动时间长,,因此属于最为严重和典型的。以往研究工作的地裂缝区积累了很多有据和成果,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成因机制。成因观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河盆地内,基底构造复杂。众多学者基于地区的地裂缝提出了解释。张家明认为是断块掀斜成因(图 1.1)[43]。王重力扩展成因[44]。李永善提出西安地裂缝是构造为主因,地表分布形态源控制,地裂缝带的活动和基底断层活动紧密联系[45]。吴嘉毅提出西安造和环境条件等综合影响下产生,是渭河断裂与临潼—长安断裂的次级的形迹[46,47]。这些理论合理阐述了地裂缝构造活动背景的联系,但无法活动速率和地面沉降伴生的联系。
酘睾托似绞校囗约拔寄鲜兴饣舻母黄健⑵殉橇较兀ㄍ?2.1)。图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2.1.2 气象、水文1 气象大西安地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季风气候。这里处于暖温带,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 10~13℃。整个地区的降水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都不均匀。在时间上,夏秋两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冬春和初夏干旱少雨(图 2.2)。从空间上来看,由于整个地区是南北高中间低,降水量总的趋势是从秦岭山区向渭河递减。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4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淑莲;张家明;李洪吉;蔡灵铎;;西安地裂缝运动的时间序列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4年03期
2 朱淑莲,张家明;试论西安地裂缝的属性[J];地震地质;1986年03期
3 张骏 ,赵之胜 ,倪万魁;西安地裂缝活动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88年03期
4 冯希杰;西安地裂缝活动成灾评估[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0年04期
5 易学发,苏刚,王卫东,唐俊昌;用数值模拟研究西安地裂缝[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年05期
6 李新生,闫文中,李同录,孙国梁;西安地裂缝活动趋势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7 师亚芹;跨西安地裂缝建设一般建筑物的可能性探讨[J];灾害学;2001年02期
8 林颂恩;李珍英;;对西安地裂缝几个问题的看法[J];勘察科学技术;2006年01期
9 燕建龙;文君;盛云鸥;张江丽;魏彩萍;;浅谈西安地裂缝对建筑物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岩土工程界;2006年08期
10 王立峰;姜可梦;吴群昌;聂智亚;;西安地裂缝勘察研究的新进展[J];城市勘测;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骏;李青海;赵之胜;;西安地裂缝带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及其类型划分[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2 赵其华;王兰生;;西安地裂缝活动趋势预测[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3 李新生;陈广宇;李建国;李军伟;;西安地裂缝活动机理新解[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张家明;;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新生;;西安地裂缝场地工程地质勘察[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米丰收;张芝霞;;西安地裂灾害及其防治措施[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7 陈红旗;周新民;彭建兵;;西安地裂缝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耿光旭;;浅层地震反射技术在西安地裂缝勘察中的应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王四海;高金川;;GM(1,1)模型分析预测西安地裂缝活动量[A];岩土钻掘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学术论文集[C];2001年
10 冯希杰;;西安地裂缝——一种典型的同沉积断层[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宁社教;西安地裂缝灾害风险评价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王卫东;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稳定动力学背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阳;大西安地裂缝危险性区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胡鹏;大西安地裂缝灾害预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王万平;西安地裂缝两盘地层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石明;西安地裂缝发育现状及剖面结构特征[D];长安大学;2009年
5 王璐;西安地裂缝带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6 潘春娟;西安地裂缝工程灾害机理模式及防治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李亚圣;有关西安地裂缝问题的几点分析(勘察中)[D];长安大学;2010年
8 曹伟忠;西安地裂缝两盘地下水位差异成因分析[D];长安大学;2012年
9 邓龙胜;地铁隧道分段结构跨越西安地裂缝的分析与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10 王志刚;西安地裂缝带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9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39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