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巴谢河流域地质灾害及其演化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1 16:31
【摘要】:位于黄土高原的巴谢河流域,近年来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尤以滑坡和崩塌最为发育,严重威胁着当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研究该流域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和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973计划“黄土水-土互溃机制研究”,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的演化过程,取得的成果如下:(1)野外调查滑坡249个,崩塌62个,泥石流3个。对滑坡和崩塌进行分类,以体积大小、物质组成、运动形式为分类依据。统计了滑坡和崩塌在每种分类结果下的数量。(2)研究区滑坡崩塌的发育特征:古滑坡后壁多呈圈椅状,特大型滑坡多在古滑坡基础上发育形成,这些特大型滑坡如果具备一定的外在条件,就可发育为高速远程滑坡。北岸以黄土-泥岩切层和黄土层内滑坡发育为主,为大中型滑坡,南岸以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和黄土层内滑坡发育为主,为中小型滑坡,滑坡发育规模与黄土层厚度相关。研究区崩塌发育形态呈堆积状和直立状,土质崩塌形态多为堆积状,基岩崩塌形态多为直立状,崩塌在古滑坡后壁和巴谢河Ⅱ级阶地陡坎处发育较多,崩塌的发育受砾石层控制作用明显。(3)研究区滑坡崩塌的分布规律:区域上滑坡发育沿河流或冲沟呈条带状分布,分布差异性明显。巴谢河北岸滑坡发育数量明显多于南岸,上游滑坡发育较中下游滑坡不发育,北岸滑坡多发育于巴谢河Ⅱ级阶地上。南岸滑坡多发育于冲沟两侧。崩塌分布特征表现在区域上崩塌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沿沟谷呈带状分布。区域上崩塌不均匀性包括巴谢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分布的不均匀以及南北两岸的分布不均匀。(4)黄土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包括地层岩性、黄土基岩接触面、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分析总结了每种影响因素的控制效应。(5)分析研究区滑坡崩塌的演化过程,以洒勒山滑坡和陈何村崩塌为例,对其整个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阐明其变形破坏特征。
【图文】:

地理位置,河流


第二章 巴谢河流域工程地质环境2.1 基本概况巴谢河位于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的东南部(图 2-1),属黄河水系,自西向东汇入广通河,年均流量为 1.7×107m3。该河流由大气降水和泉水作为主要补给,河水暴涨暴落,不同季节下流量变化大,其中最大流量多出现于 8 月份,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研究区面积约 430km2,南北平均长约 13km,东西平均长约 33km。属温带干旱气候,位于陇中温带湿润区。受地形及日照影响,山地气候明显。据东乡县气象站资料(图 2-2),研究区降水在 7、8 和 9 月最为集中,多以暴雨和连阴雨的形式,年平均降雨量为 520.5mm,最大 549.5mm,最小 501.2mm,由南向北明显减少,连续降雨可持续 14 天。其年均蒸发量为 1421.2mm,是降水量的 2.6 倍。巴谢河流域年度温差较大,7 月最高气温可达 28.8℃,1 月最低气温低至-23℃。据长年监测,巴谢河流域平均气温为 5℃。气温易受地形影响,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气象要素图,东乡县


图 2-2 东乡县多年平均气象要素图2.2 大地构造背景2.2.1 大地构造位置研究区位于临夏构造盆地(图 2-3),临夏构造盆地为挤压挠曲型盆地[84-86]在新生代时期,,发育于秦祁中间隆起带,南侧为秦岭褶皱带,北侧为祁连山褶皱带。受秦岭和祁连山褶皱带控制和影响作用,盆地变形较大,发育了一条 NNW方向的银川背斜和 SEE 方向的复式背斜,背斜上发育有多条次级的逆冲断层。自新近纪以来,褶皱和断层由西向东向临夏盆地中心扩展,到第四纪时期,基本停止。临夏盆地的变形过程可以划分为 3 个阶段。(1) 前陆沉积阶段此阶段为临夏盆地变形前的地层沉积阶段,在新近纪以前,临夏盆地为一陆地盆地,在新近纪以后,盆地处于湖泊为主的沉积环境中,沉积地层主要包括渐新世他拉组地层以及中新世东乡组地层。他拉组地层下发育有始新世的桔红色砂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玮江;王国亚;任路滨;刘兴荣;姚正学;叶伟林;;泥流型黄土滑坡的特征与成因[J];冰川冻土;2015年01期

2 叶万军;王鹏;杨更社;常中华;董西好;;黄土崩塌的形成因素及其影响范围的确定方法[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6期

3 陆勇;周国庆;夏红春;汪平生;;中、高压下粗粒土-结构接触面特性受结构面形貌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12期

4 朱立峰;胡炜;贾俊;马建全;毕俊擘;孙巧银;;甘肃永靖黑方台地区灌溉诱发型滑坡发育特征及力学机制[J];地质通报;2013年06期

5 胡永占;;陇西地区黄土陷穴成因分析及形成机理[J];铁道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6 马治国;;土、岩及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J];地下水;2012年02期

7 张茂省;李同录;;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4期

8 于国新;;黄土及其边坡稳定的一些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9 孙秀娟;杨强;田运涛;杨秀元;祝风海;;陇东某黄土滑坡地质灾害成因、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J];勘察科学技术;2010年04期

10 龙建辉;郭文斌;李萍;李同录;;黄土滑坡滑带土的蠕变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曹炳兰;;黄土高原巴谢河流域的古滑坡特征及其在灾难性大型滑坡形成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2 曹炳兰;;巴谢河流域滑坡分布规律及石质黄土层在大型滑坡形成中的作用[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3 苏伯苓;;高速超大型洒勒山滑坡及其研究[A];中国典型滑坡[C];198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涛;工程高边坡病害空间预测理论及其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王念秦;黄土滑坡发育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雷;黄土斜坡地质灾害的接触面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赵永虎;黄土斜坡的坡体结构特征及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治财;黄土滑坡系统形成演化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4 石瑞红;黄土—红层接触面滑坡形成演化机理[D];兰州大学;2013年

5 贾桢;天水某黄土—红层接触面滑坡形成机理及其演化过程[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39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39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6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