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准噶尔盆地南部红雁池断层结构特征与垂向输导油气模式

发布时间:2019-09-21 16:40
【摘要】:研究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断层的结构特征及对油气垂向输导的影响。基于野外调查、地质与地化资料,精细刻画了断层结构;结合油源对比和油源期次分析,确定了红雁池断层结构与油气垂向输导模式。红雁池断层具有滑动破碎带、主动盘诱导裂缝带、被动盘诱导裂缝带等3个结构单元。其中滑动破碎带由各种断层岩组成,裂缝发育但基本全充填;主动盘诱导裂缝带、被动盘诱导裂缝带内裂缝发育,部分充填,原岩结构保留。断层内曾发生4次较大规模的流体活动,油气主要来自断层下伏的中二叠统源岩,大规模油气运移主要发生在第三次流体活动时期。油气运移前,断层滑动破碎带大部分已封闭,主动盘诱导裂缝带是断层垂向输导油气的优势通道,靠近滑动破碎带处是优势部位,被动盘诱导裂缝带是次要通道。
【图文】:

位置图,断层


以期不断深化认识压扭性断层输导油气机制,同时也为准南地区油气运聚方向的确定提供指导。1区域地质概况准南地区处于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的结合部位,构造位置属山前褶皱冲断带,南与伊林黑比尔根山-博格达山相邻[12-14],北到盆地腹部昌吉凹陷,,南北宽40~90km;西起精河,东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长约650km,总面积约3.0×104km2。本次研究区红雁池断层位于准南地区中段乌鲁木齐市南郊5km处,断层西起红雁池水库南侧,东至白杨沟,长约35km,走向NW,倾向SW,倾角60°~80°,为左旋压扭性质(图1)。断层主要切割下二叠统、中二叠统、三叠系。其中:下二叠统主要为灰色、灰黑色薄层粉砂岩与灰黄色中-厚层长石质硬砂岩互层;中二叠统主要为灰黄色、灰绿色砂砾岩、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三叠系主要为淡红色、灰绿色砂岩、图1红雁池断层区域位置图Fig.1RegionalgeologicalmapshowingthelocationofHongyanchifaultP2h.红雁池组;P2l.芦草沟组;P2jj.井井子沟组;P2wl.乌拉泊组;P1t.塔什库拉组第6期赵乐强,等:准噶尔盆地南部红雁池断层结构特征与垂向输导油气模式·669·

裂缝带,断层,主动盘,破碎带


泥岩夹灰绿色细砾岩及少量硬砂岩、灰岩。2断层地质特征断层结构是岩石地层在受力错断过程中会因滑动、变形、破碎而形成的内部具有一定地质特征差别的地质体组合。根据相对空间位置、构造变形程度、岩石破碎程度及岩石类型等,红雁池断层结构可划分为滑动破碎带、主动盘诱导裂缝带、被动盘诱导裂缝带等3个结构单元(图2),每个结构单元各具特征。2.1滑动破碎带滑动破碎带位于断层结构内靠中间部位,是由复杂的、成组交叉排列的断层滑动面和相应岩体组合而成的产物[15-16]。红雁池断层滑动破碎带一般为8~10m。由于长期受到上冲挤压,变形强烈,普遍发育揉皱变形构造,裂缝发育且基本全充填,成岩胶结作用强。断层内有多期脉体产出,脉体以石英为主,方解石为次,脉体之间相互穿插。该带发育碎裂岩、断层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及砂砾岩构造透镜体等各种断层岩。其中碎裂岩由压碎岩块和同成分基质构成;碎块呈角砾状,一般粒径>2mm,最大为4.50mm,次圆状-次棱角状,较大圆化角砾,周边有较小的锥形角砾围绕,显示压扭力学性状,具压扭性角砾结构;基质为同成分泥质岩,为更碎的物质构成,略显定向。断层角砾岩由角砾和同成分基质组成;角砾主要为同成分压碎岩块,多为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mm,最大为2.50mm,排列略具定向性;基质为同成分细碎物,有氧化铁质沿裂隙呈流状分布。糜棱岩由碎斑和基质组成,具糜棱结构,残留原岩结构;斑晶主要为英安质碎粒,粒径一般<2mm,均为次圆状,定向孤立分布于条带状基质中。断层泥是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时,岩石破碎、研磨所形成;该区断层泥厚度为1~3m,呈带状沿断层断续分布,其中常发育有砂砾岩构造透镜体。2.2主动盘诱导裂缝带主动盘诱导裂缝带是位于滑动破碎带外侧断层?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02-002) 中国石化重点攻关项目(P170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刚,麻水歧,王莉;断层滑动对邻近场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1988年04期

2 郑文卿,陈瑶,袁道阳;断层摩擦系数及其演化定量研究的新途径[J];西北地震学报;2000年02期

3 蒋靖祥,温和平,尹光华,刘辉;新疆黑孜断层现今活动特征研究及有关问题的讨论[J];中国地震;2001年03期

4 H.Rerfettini ;M.Campillo ;I.Ionescu;王文旭;胡凤英;;论非均匀断层滑动弱化速率的标定[J];世界地震译丛;2004年06期

5 何登发,John SUPPE,贾承造;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J];地学前缘;2005年04期

6 金红林;夏红;;2000年日本鸟取县7.3级地震断层滑动分布的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7期

7 童亨茂;;岩石圈脆性断层作用力学模型[J];自然杂志;2013年01期

8 徐叶邦;;断层泥与断层滑动方式[J];四川地震;1986年01期

9 吕德徽,向光中,才树华,胡存德,张志坚,吴建华;毛毛山断裂带断层岩的特征及其意义[J];内陆地震;1994年02期

10 马胜利,邓志辉,马文涛,刘力强,刘天昌,马瑾,曾正文;雁列式断层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演化的实验研究(一)[J];地震地质;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力强;郭玲莉;;断层滑动势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捷;李兴才;;具有滑动弱化本构关系的断层滑动细胞自动机模型[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金红林;夏红;;2000年日本鸟取县7.3级地震断层滑动分布的研究[A];GPS技术应用研究论文专辑[C];2007年

4 何昌荣;马胜利;黄建国;;断层滑动速率变化对滑动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5 任青文;王威;;基于突变理论的软化形式对断层滑动失稳影响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6 马胜利;(山乌)本利彦;;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对断层摩擦本构行为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7 赵国光;张超;;伴随前兆蠕动和震后断层滑动的准静态形变[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8 汪驰升;单新建;张国宏;王长林;;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InSAR同震位移:以于田地震断层滑动分布反演为例[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马胜利;缪阿丽;;模拟断层泥摩擦滑动速度依赖性转换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10 刘云华;汪驰升;单新建;;芦山地震InSAR同震形变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初步结果[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七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业;汶川地震断层带传输性质研究—对地震同震弱化作用的启示[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2 任雅琼;断层亚失稳阶段热场演化的实验研究及野外应用探索[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3 邹镇宇;地表动态大地测量资料反映的孕震断层变形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4 薛景宏;跨断层隔震管道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5 张国宏;断层滑动分布与震源破裂过程联合反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6 王超;断层侧向封闭性泥质含量法及其应用中存在问题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7 王林;盆地边界活动正断层多尺度构造地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8 楚全芝;中卫断裂带第四纪中晚期运动学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9 桂宝玲;伸展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张雷;龙门山断裂带断层岩在水热条件下的摩擦滑动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猛;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维构造几何学分析[D];南京大学;2014年

2 韩文伯;大庆油田杏六~七区断层分段生长模式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雍琦;InSAR和GPS大地测量形变数据反演地震断层滑动的影响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4 周禹鑫;跨断层管道抗震措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5 白文彪;跨断层埋地管道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6 刘哲;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方法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7 崔永权;应力扰动对断层摩擦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8 武艳军;渭河盆地断层滑动和转动与地表变形关系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黄元敏;载荷扰动对断层摩擦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10 荆振杰;利用断层滑动矢量反演昆明地区构造应力场[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08年



本文编号:2539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39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3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