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藏高原东北缘龙门山北段中生代叠瓦逆冲推覆构造结构与运动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8 07:25
【摘要】:龙门山北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结合部位,为新生代龙门山逆冲构造强烈叠加改造,长期被认为是NE向龙门山逆冲构造带的组成部分。虽然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早就被认识到,但由于缺少构造样式和构造运动学的精细构造解析,在实际构造分析中并没有能够将中生代逆冲构造从新生代的前陆逆冲构造中区别出来。本文通过详细构造解析,将龙门山北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从北向南可划分为五个带:夏河-礼县逆冲推覆构造带、南坪-文县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带、青川-平武褶皱冲断带、唐王寨逆冲推覆带、龙王庙逆冲推覆构造带。对各个推覆构造带进行了详细的变形组构、构造运动学和变形序列的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通过分期配套,理清了先后叠加关系,共识别出了三期构造变形:夏河-礼县逆冲带D1期发育大量倾向N的逆冲推覆构造,沿EW延伸的不对称褶皱和指向S的拉伸线理;南坪-文县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系D1期发育向S逆冲的低角度逆冲断层,韧性剪切变形和轴面向N倾伏的紧闭同斜倒转褶皱,伴生大量向N缓倾的透入性构造面理S1,石香肠构造和无根钩状褶皱;青川-平武褶皱冲断带D1期沿着NEE-SWW方向展布,倾角为50°-70°,上盘为近EW走向的中等紧闭褶皱,发育间隔劈理、轴面劈理及EW展布的宽缓褶皱;唐王寨逆冲推覆带D1期发育倾向近N的逆冲推覆构造,伴生NWW-SEE走向的宽缓褶皱和指向S的线理构造;龙王庙逆冲推覆构造带D1期发育向S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和NWW走向的宽缓褶皱,唐王寨与龙王庙逆冲推覆构造均为下侏罗统白田坝组不整合覆盖,推测在晚三叠世末期经历向S前展变形过程。综上所述,D1期为中晚三叠世向S的前展式叠瓦状逆冲构造,其形成可能与印支期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碰撞缝合有关。D2期前缘带多形成韧性剪切带、拆离断层、平卧褶皱等构造,后缘带中剪切作用使得其形成一系列的裂陷盆地,为正向韧性剪切构造,主要是受到了206Ma~154Ma造山后期垮塌形成的区域伸展作用的影响。D3期为指向SE的逆冲推覆构造,倾角较小,叠加改造了早期的构造,发育有叠加褶皱、轴面劈理等构造。有数据显示,该期变形为20~16Ma青藏高原隆起,松潘-甘孜地块向扬子板块挤压逆冲造成的。
【图文】:

研究方法,青川,平武


青川-平武断层所处的构造位置、性质与作用进行研究,,从而分析青川-平武断层对于龙门山北部构造演化的影响,建立更精细的大地构造演化模式。整体研究思路与方法可以概括为如下图:

地质图,主要城镇,交通道路,碧口


西到甘孜州边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 103°20′-107°,北纬 31°20′-34°,范围包括 1:20 万绵阳幅、平武幅、文县幅和武都幅、碧口幅、略阳幅等 16 幅地质图绝大部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澄;再探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进展和动向[J];地质科技情报;1985年01期

2 郭玉贵,孙张飞;再论东秦岭柞水迷魂阵逆冲推覆构造[J];海洋地质动态;1995年04期

3 郑志强,苏江湖,马金清;闽北仁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J];福建地质;2001年02期

4 刘明强,党引业,龚全胜;甘肃北山平头山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J];西北地质;2002年01期

5 崔学军,刘春根,钟达洪,吴富江,王迪文;井冈山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及找矿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年01期

6 江来利,吴维平,储东如,刘贻灿,张勇;大别山北部碰撞后伸展-逆冲推覆构造[J];科学通报;2003年14期

7 刘正宏,徐仲元,杨振升,刘茂修,赵达,赵羽君;鄂尔多斯北缘石合拉沟逆冲推覆构造的发现及意义[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4年01期

8 张达景;胡健民;蒙义峰;郑孟林;付茂兰;;塔里木盆地西南部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地质通报;2007年03期

9 常立海;王晓勇;王献忠;赵炳新;梁海军;;大兴安岭北部漠河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S1期

10 王新梅;刘正贤;;黔西北垭都地区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分析[J];贵州地质;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瑞飞;孙卫;高静乐;宋广寿;;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含油气性[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周敬斌;;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和5.12汶川大地震机制的一种观点[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5: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深部结构与地震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天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叶培盛;拉萨地块中部蛇绿岩与逆冲推覆构造[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年

3 裴先治;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D];西北大学;2001年

4 毕珉烽;滇东南麻栗坡一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U喢

本文编号:2566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66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c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