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三峡库区马家沟滑坡抗滑桩变形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1 09:13
【摘要】:三峡库区马家沟滑坡抗滑桩施工完成以后,在水库蓄水运行过程中,桩身与桩后滑体间产生开裂现象(发育一条贯穿型裂缝)。以往关于马家沟滑坡抗滑桩体系变形机制的研究,认为桩后滑体的作用力是导致该滑坡抗滑桩产生变形的主要原因,但该观点并不能合理地解释抗滑桩与桩后滑体间的开裂变形现象。为了弄清马家沟滑坡抗滑桩与桩后滑体间产生开裂变形的内在机制,本文选取马家沟滑坡抗滑桩嵌固段红砂岩为研究对象,模拟水库蓄水初期至抗滑桩与桩后滑体间产生开裂变形期间的真实蓄水运行过程,进行红砂岩在此过程中不同时刻的(单)三轴压缩试验以及劈裂试验;建立马家沟滑坡典型剖面的数值网格模型,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采用GEO-STUDIO软件对该滑坡在水库蓄水初期至滑坡抗滑桩体系产生开裂变形期间的地下水渗流场进行计算分析;基于流固耦合理论,采用FLAC3D软件对该滑坡在水库蓄水初期至滑坡抗滑桩体系产生开裂变形期间的变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探讨马家沟滑坡抗滑桩与桩后滑体间产生开裂变形的内在机制。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如下:(1)自主研发了能较真实地模拟湿干变化环境作用下的岩石抗拉强度测试装置(SGPL-2016),为马家沟滑坡抗滑桩嵌固段位置的红砂岩在水库蓄水初期至滑坡抗滑桩体系产生开裂变形期间的库水浸泡作用下的抗拉强度测试提供了设备基础。(2)水库蓄水初期至滑坡抗滑桩与桩后滑体产生开裂变形期间,马家沟滑坡嵌固段红砂岩在库水浸泡作用下的物理力学参数劣化明显,与天然状态试样(未浸泡)相比,浸泡75天后的红砂岩试样的峰值抗压强度(0 MPa、2 MPa、4MPa)分别降低67.96%、60.89%、59.34%,抗拉强度降低58.95%,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降低61.06%、13.71%。(3)水库蓄水初期至滑坡抗滑桩与桩后滑体产生开裂变形期间,马家沟滑坡前缘涉水段(滑坡前缘坡脚位置)的浸润线受库水位下降的影响较大,变化较明显;库水位下降初期,浸润线与水平方向夹角较小,呈水平状态;随着库水位不断降低,浸润线与水平方向夹角不断增大,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向外渗流产生较大的渗流力。(4)水库蓄水初期至滑坡抗滑桩与桩后滑体产生开裂变形期间,一方面,抗滑桩嵌固段红砂岩受库水浸泡作用的影响,宏观力学强度劣化明显,使得抗滑桩嵌固效果减弱;另一方面,由于滑体渗透系数较小,使得库水位下降过程中坡体内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明显缓于坡外库水位的下降速度,滑坡体内外形成了较大的水位差并产生了指向坡外的较大的渗透力,在坡内渗透力的作用下,桩前滑体的变形快速增大,抗滑桩的桩前支撑作用大大减弱,使得抗滑桩的变形也快速增大,且大于桩后滑体的变形,导致两者变形不协调,从而在抗滑桩与桩后滑体间产生开裂现象。(5)马家沟滑坡抗滑桩嵌固段红砂岩在水库蓄水运行过程中受库水浸泡作用影响强度劣化(弱化)是引起抗滑桩与桩后滑体间产生开裂的主要原因,而库水下降作用引起的坡内渗透力在此过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水库岸坡加固支护设计时应考虑库水浸泡作用对嵌固段岩体(岩石)强度的影响,采用受库水浸泡作用影响劣化(弱化)后的强度参数及变形参数进行抗滑桩的设计,而不应仅考虑其在饱和状态下的强度参数和变形参数。
【图文】:

马家沟,全貌图,工程地质条件,全貌


倾角约 10 ,主滑方向约 290 ,,基本垂直于下方吒溪河[82],滑坡全貌见下图 2.2。图 2.1 马家沟滑坡地理位置Fig 2.1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Majiagou slope2.1.2 工程地质条件

桩后,抗滑桩,滑体,裂缝


试验抗滑桩Jc1综合监测孔GP01GPS监测墩滑坡边界GP03GP05GP02GP01J01GP04J02J03J04J05J01JC1JC2JC3主剖面线原有监测墩图 2.4 马家沟滑坡监测系统平面布置图Fig 2.4 Monitoring system of layout for Majiagou slope宏观裂缝分布特征过马家沟滑坡的地表变形统计分析可知,在抗滑桩工程实施之前,有两条较大的裂缝,宽约为 4~60cm,分别位于滑坡中部及滑坡后缘滑体存在着明显的向下错动的迹象[82]。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红;朱杰兵;曾平;汪斌;;干湿循环对岸坡粉砂岩劣化作用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年10期

2 左s

本文编号:2593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93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a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