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北澜沧江带二叠—三叠纪花岗岩类对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过程的约束

发布时间:2020-05-03 17:56
【摘要】:羌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北部,近年来逐渐达成一种共识:即羌塘地块不是原先认为的一个板块,而是由南北羌塘块体沿双湖-龙木错缝合带拼贴而成。然而,有关双湖-龙木错缝合带向东的延续问题以及南北羌塘地块的板块属性问题也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北澜沧江构造带西接双湖-龙木错缝合带,南邻昌宁-孟连缝合带,在区域构造对比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分布大量的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不同时期花岗岩类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因构造背景和形成时代,进而重建古特提斯洋在北澜沧江地区的构造演化。研究区主要发育晚二叠(267-261Ma)至晚三叠世(~230Ma)两个阶段的花岗岩体。早期的岩体包括263-257Ma的小昌都岩体、267-261Ma的察雅岩体,早期的岩体SiO2含量较低(58.1-63.0%),属于酸性至中性的花岗岩类,富含楔石、角闪石等准铝质矿物,具有较低的A/CNK值(0.87-0.92),同时表现出弱的至正的Eu异常,较高的LILE/HFSE比值,明显的Nb,Ta,P,Ti负异常,同位素方面,具有较低的初始87Sr/86Sr含量(0.705524-0.706052),几乎全为正的εNd(t)值(-0.26-7.71)和sNd(t)值(0.68-10.57),这些均表明了小昌都和察雅岩体具有典型的岛弧型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而晚三叠的察拉岩体,其地球化学特征完全不同于小昌都和察雅岩体,具体表现为:察拉岩体整体的SiO2含量较高(71.3-74.1%),属于高硅型花岗岩,其楔石、角闪石等准铝质矿物较少见,具有较高的A/CNK值(0.98-1.18),同时表现出较强的Eu负异常,同位素方面,察拉岩体的sNd(t)均为负值(-2.78~-2.59),较为均一,均表明察拉岩体属于典型的过铝质壳源S型花岗岩,综合其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其属于南北羌塘碰撞后造山的环境,其成因模式可能与板块断离有关。藏东北澜沧江带岛弧型花岗岩类以及后碰撞型花岗岩类,与羌中地区、南部昌宁-孟连地区的同时期的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代表了一致的意义,该延续的岛弧型、后碰撞型岩浆岩带平行于双湖-龙木错-昌宁-孟连缝合带展布,共同代表了古特提斯主洋沿双湖-龙木错-昌宁-孟连缝合带俯冲、闭合的背景。昌都地区碎屑锆石证据表明,昌都地区碎屑锆石主峰值与北羌塘、思茅、印支地块的主峰值基本一致(主峰值主要位于2.45-2.57 Ga,1.8-1.9 Ga,740-880 Ma,410-470 Ma以及215-300 Ma),反映了共同的构造演化事件,同时结合双湖-龙木错-昌宁-孟连缝合带以西的板块和北羌塘、思茅、印支地块具有截然不同的沉积建造、古生物组合(早二叠纪以前)、基底年龄,本文支持北羌塘-昌都-思茅-印支地块在古特提斯时期为同一个板块的观点。
【图文】:

邻区,略图,青藏高原,缝合带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5,雅鲁藏布江缝合带;6,邋Song邋Ma缝合带;7,昌宁-孟连缝合带;8,逡逑Inthanon邋缝合带;9,,Tanymas缝合带;lO,Rushan-Pshart邋缝合带;ll,Shyok邋缝合带.缩写:TFF,逡逑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ATF,阿尔金断裂;KKF,喀喇昆仑断裂;LF,龙木错断裂;KF,东昆仑逡逑断裂;儿F,嘉离断裂;LM.龙门山俯冲断裂;XXF,鲜水河-小江断裂;DBF,奠边府断裂;逡逑ASRR,哀牢山红河断裂逡逑Figure邋l-l邋Preliminary邋correlation邋of邋tectonic邋blocks邋in邋the邋Tibetan邋Plateau邋and邋Southeast邋Asia.邋I,逡逑Kudi邋suture;邋2,邋Jinshajiang邋suture;邋3,邋Longmu邋Co-Shuanghu邋suture;邋4,邋Bangong-Nujiang邋suture;邋5,逡逑Yalong-Zangpo邋suture;邋6,邋Song邋Ma邋suture;邋7,邋Changning-Menglian邋suture;邋8,邋Inthanon邋suture;邋9,逡逑Tanymasu邋suture;邋10,邋Rushan-Pshart邋suture;邋11,邋Shyok邋suture.邋Abbreviation:邋TFF,邋Talas-Fergana逡逑fault;邋ATF,邋Altyn邋Tagh邋fault;邋KKF,邋Karakorum邋fault;邋LF,邋Longmu邋Co邋fault;邋KF,邋east邋Kunlun邋fault;逡逑JLF,邋Jiali邋fault;邋

昌都,变质结晶基底,混合岩,怒江


澜沧江地层区、昌都-思茅地层、西金乌兰地层区。整个昌都地区的前寒武纪地逡逑层主要分布在昌都以北、吉塘地区、左贡一带,而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逡逑层几乎遍布整个昌都地区(图2-2)。逡逑2.2.1前寒武纪地层逡逑2.2.1.1邋卡穷岩群(Pti-2K)逡逑分布于八宿县幅同卡乡、卡穷、曲扎湖以西等地一带,为一套黑云斜长片麻岩、逡逑1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88.121;P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心宜;中国花岗岩地质创新研究的若干回顾──庆贺著名花岗岩地质学家袁奎荣教授七十华诞[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廖忠礼,莫宣学,潘桂棠,朱弟成,赵志丹,王立全,江新胜;西藏过铝花岗岩研究近况[J];地学前缘;2003年04期

3 王德滋;华南花岗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高校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4 洪大卫;王涛;童英;;中国花岗岩概述[J];地质论评;2007年S1期

5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21世纪的花岗岩研究,路在何方?——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六[J];岩石学报;2008年10期

6 邵其东;钱元明;吴登晨;;花岗岩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对一些问题的认识[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10期

7 王宠;;关于福建后侏罗纪的两种花岗岩相的简介[J];地质学报;1956年01期

8 Л.В.Таусон ,田华振;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类型[J];地质地球化学;1975年01期

9 张之平;;陕西秦岭地槽区花岗岩成因及成矿问题浅见[J];西北地质;1978年05期

10 S.Suensilpong;P.Putthapiban;N.Mantagit;王志泰;;含锡花岗岩的某些特征及其与构造条件的关系[J];云南地质;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21世纪的花岗岩研究,路在何方?——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六[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2 廖忠礼;莫宣学;潘桂棠;朱弟成;王立全;赵志丹;江新胜;;西藏过铝花岗岩的初步研究[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聂凤军;裴荣富;吴良士;张洪涛;;内蒙古中南部古陆边缘花岗岩类及其演化[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5)[C];1992年

4 权恒;;内蒙古东部黄岗地区花岗岩类型及锡矿[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C];1983年

5 王玉太;史明魁;谭运金;张传荣;;南岭地区含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演化特点[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C];1980年

6 ;中国花岗岩类化学元素丰度(2008年出版专著)[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7 张旗;王元龙;金惟俊;贾秀勤;李承东;;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花岗岩的识别[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旗;王焰;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花岗岩源岩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四[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杨树锋;陈汉林;陈芙蓉;竺国强;姜继双;;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的磁性特征及地质意义[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杨树锋;陈汉林;姜继双;竺国强;;高温高压下华南两类花岗岩的波速特征及构造意义[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殿华;袁奎荣把名字刻在花岗岩上的地质学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2 博雅;花岗岩类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有本质差别[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科强;浙西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施彬;东昆仑黑海地区加里东期过铝质花岗岩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周洁;江南造山带东段含钨花岗岩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叶张煌;江西三清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特征及形成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禹丽;三江腾冲—保山地块中生代岩浆岩成因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夏栋;南方花岗岩区崩岗崩壁稳定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7 王新雨;北澜沧江带二叠—三叠纪花岗岩类对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过程的约束[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年

8 郭春丽;赣南崇义—上犹地区与成矿有关中生代花岗岩类的研究及对南岭地区中生代成矿花岗岩的探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9 李永军;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集成[D];长安大学;2005年

10 庞振山;河南省西部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地质特征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志才;滇西龙陵象达—平达地区中—新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罗刚;赣西北花山洞钨矿隐伏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定年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安永龙;中祁连中段丹德尔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隆隆;内蒙古乌兰德勒钼铜多金属矿区花岗岩类岩体时空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刘跃;胶东早白垩世早期新城花岗岩成因及其成矿贡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李世民;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过程:西羌塘地块晚侏罗世岩浆岩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陈虹;内蒙古阿拉善巴音诺尔公一带二叠纪侵入岩地质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魏娟娟;北武夷龙头岗—王坞铜多金属矿田花岗岩类岩浆作用与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王U

本文编号:2647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47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a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