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湖北庙垭碳酸岩杂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过程

发布时间:2020-05-06 08:21
【摘要】:碳酸岩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具有低粘度,富挥发分,富集不相容元素等特点,可以缓冲地壳混染,能够为地幔长期演化提供重要的信息。在空间上,碳酸岩常与碱性硅酸岩紧密共生并形成环状杂岩体。此外,碳酸岩常与铌、稀土等矿产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往往具有品位高、规模大的特点,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目前,碳酸岩与伴生碱性硅酸岩之间的成因关系还存在争议,且碳酸岩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机制及成矿过程也尚未清楚。庙垭碳酸岩-碱性岩杂岩体位于南秦岭武当地块的西南缘,靠近勉略缝合带。碳酸岩以岩株或岩脉的形式侵入于正长岩中,富含Nb和REE,整个岩体即矿体,是国内第二大碳酸岩型铌-稀土矿床。庙垭碳酸岩和碱性正长岩的成岩时代存在争议,碳酸岩与碱性正长岩的成因关系上也存在争论。本次研究在细致的野外和岩相学工作基础上,开展多种副矿物(锆石、独居石、磷灰石、铌铁矿)原位微区年代学研究和组成矿物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组成特征来准确厘定其成岩成矿时代以及稀土富集过程。庙垭正长岩主要由碱性长石组成,含少量微斜长石、钠长石、黑云母、石英、硫化物、锆石、铌铁矿、铌金红石等副矿物。正长岩在岩体内不同产出位置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钾长石粒间往往充填有碳酸盐矿物或可见热液独居石充填交代蚀变。庙垭碳酸岩主要由中-细粒方解石组成,含少量磷灰石、黑云母、独居石、氟碳(钙)铈矿、石英、铌铁矿、铌金红石及硫化物等副矿物。正长岩中锆石颗粒较大,但都较为破碎,阴极发光图像表明其具有明显的蚀变特征,常包裹有方解石、磷灰石、独居石等子矿物。碳酸岩中锆石颗粒细小且少见,也具有蚀变迹象。庙垭锆石的微量元素显示低U富Th的特征(高Th/U比值),且球粒陨石标准化REE分布图无Eu异常,与碳酸岩-碱性岩体系中的锆石特征相吻合。LA-ICP-MS分析获取正长岩中锆石208Pb/232Th年龄为442.6±4.0 Ma,而碳酸岩中锆石208Pb/232Th年龄为426.5±8.0 Ma。碳酸岩中少数磷灰石U的含量为1~10 ppm,可用于开展U-Pb定年研究。这些磷灰石颗粒在OM-CL下显示斑杂状结构特征(紫色和绿色相互交杂),LA-ICP-MS获得其206Pb/238U年龄为433±11 Ma,与碳酸岩锆石年龄一致。结合其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庙垭正长岩和碳酸岩的形成与志留纪勉略洋的打开有关,与区域上出露的大量基性岩墙群同属于志留纪裂谷火山活动的产物。碳酸岩和正长岩中独居石颗粒细小但是普遍存在。碳酸岩中独居石常与磷灰石伴生或直接被包裹在磷灰石中;正长岩中独居石以卵圆状集合体形式呈脉状穿插其中,为典型后期热液贯入特征。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正长岩与碳酸岩中独居石的Th-Pb年龄基本一致,约为240 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三叠纪时期勉略洋壳向北俯冲闭合导致一系列的构造—热液活动,不仅导致了碳酸岩中磷灰石发生溶解再沉淀作用而结晶出独居石,同时也交代正长岩形成了大量独居石。此外,开展了铌铁矿的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存在两个年龄段,与磷灰石伴生的铌铁矿年龄在380-440 Ma区间内,而分散在碳酸岩中的206Pb/238U铌铁矿年龄为232.8±3.7 Ma。前者的年龄与该岩体侵位时代基本一致,表明在碳酸岩侵位的时候Nb已经开始成矿;后者与热液独居石年龄一致,表明后期的热液活动叠加改造了早期的铌铁矿。为进一步探究碳酸岩岩浆和热液特征,开展了碳酸岩中方解石的C-O-Sr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工作。碳酸岩中方解石C-O同位素显示较大变化范围,其中δ13C变化范围为-6.65~-3.32‰,δ18O变化范围为7.71~12.02‰。表明碳酸岩侵位时受到地壳混染或形成之后受到低温蚀变作用。早期黑云母方解石碳酸岩中方解石和磷灰石中Sr含量较高(9000~12000 ppm),且方解石和磷灰石Sr同位素一致(87Sr/86Sr=0.7035±0.0001),代表了碳酸岩的初始Sr同位素组成。在构造活化和热液交代严重的区域,从碳酸岩透镜体中心到边部方解石的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变化较大。具体来说,在碳酸岩透镜体中心方解石具有最高的Sr和REE含量,最低的87Sr/86Sr同位素组成(0.7035~0.7042);而边部糜棱岩化带中则Sr和REE含量降低,Sr同位素比值升高(0.7043~0.7046)。从透镜体中心到边部方解石Sr和Sr同位素组成变化表明三叠热液活动可能有地壳物质的混入。有意思的是,边部方解石REE含量降低,流体迁移出REE可能在铁白云石脉中沉淀析出大量轻稀土矿物(独居石、氟碳铈矿、氟碳钙铈矿和褐帘石)。
【图文】:

分布图,碳酸岩,全球,分布图


1.1.1 选题背景碳酸岩是指含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等)体积大于 50%,SiO2重量小于 20%的一种火成岩(Le Maitre, 2002)。碳酸岩中的矿物种类复杂多样,除碳酸盐矿物外常含有碱性长石、霓石、钠闪石、黄长石和石英等矿物,稀土矿物主要为氟碳(钙)铈矿、独居石、烧绿石等。碳酸岩在大陆地壳中普遍存在,通常出现在稳定板内大陆地区以及大陆裂谷地区,在造山带或邻近造山带和大洋板块中比较少见(Woolley and Kjarsgaard, 2008)。尽管碳酸岩在全世界的出露比较少,但其分布非常广泛,遍布全球七大洲(图 1.1)。据 Woolley and Kjarsgaard (2008)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报道的碳酸岩已经超过 500 多处,其中喷出岩有 47 处。碳酸岩的形成时代从太古代至今都有产出,最古老的碳酸岩位于格陵兰岛西部的 Tupertalik,,距今约 30 亿年(Bizzarro et al., 2002);而最年轻的碳酸岩至今仍在活动,便是位于东非大裂谷的坦桑尼亚的 Oldoinyo Lengai,最新一次岩浆喷溢活动记录于 2012 年(Bosshard-Stadlin et al., 2014)。

稀土矿床,稀土氧化物,全球,类型


的绝大部分(图 1.2)。尽管对于碳酸岩中微量元素及 REE 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关于他们是如何富集并形成高品位矿床的研究却比较少。图1.2 全球稀土氧化物储量分布(左)和主要的稀土矿床类型(右)(据Weng et al., 2015修改)。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87;P6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А.В.Лапин ,李生元;碳酸岩和受变质沉积碳酸盐岩的同位素相互作用的特点[J];地质地球化学;1988年03期

2 陈云程,韦复才;岩浆成因的碳酸岩型矿床及其岩溶富化[J];中国岩溶;1988年S2期

3 陈福,朱笑青;根据沉积矿物的共生组合恢复大气CO_2气分压值的演化[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07期

4 郑建平;寻找原生金刚石的地质标志——石英碳酸岩[J];地质找矿论丛;1988年04期

5 何之详;潘杰锋;;竹山杀熊洞碳酸岩杂岩体的岩石特征及成因初探[J];湖北地质;1988年01期

6 Keith Bell;John Blenkinsop;云雅娟;;东非碳酸岩中钕和锶同位素成分与地幔非均质性的关系[J];地质科学译丛;1988年01期

7 A.B.Лапин;于金华;;碳酸岩和金伯利岩的相互关系及深部岩浆形成的某些问题[J];地质科学译丛;1988年02期

8 王彤,晏发明;黑云霓石碳酸岩中的黄菱锶铈矿[J];矿物学报;1989年04期

9 Keith Bell;John Blenkinsop;邱玉民;;东非碳酸岩的Nd和Sr同位素对地幔不均一性的指示作用[J];世界地质;1989年01期

10 郭贤才;;户县大石沟超基性岩——碳酸岩杂岩体地质特征及成因认识[J];陕西地质;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鸽;袁忠信;;《碳酸岩地质及其矿产》(1982)[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2 白鸽;袁忠信;;富稀土矿化碳酸岩[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3 ;《碳酸岩地质及矿产》专辑可望在1984年底出版[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0)[C];1983年

4 白鸽;袁忠信;;碳酸岩地质及其矿产矿床地质研究所科研成果[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3)[C];1985年

5 宋文磊;许成;;实验测定在700-900℃和0.1-0.2GPa条件下REE,Ba,Sr,Nb,Mo和W在碳酸岩熔体和水流体间的配分系数及其应用[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4:造山带深部地质过程论文集[C];2014年

6 ;内容提要[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3)[C];1985年

7 赵峦啸;耿建华;;孔隙形状对碳酸岩渗透率影响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8 王凯怡;范宏瑞;杨奎锋;胡芳芳;吴春明;胡辅佑;;白云鄂博碳酸岩的方解石-白云石地质温度计[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9 倪培;A.H.Rankin;;白云鄂博地区富挥发分、富REE的碳酸岩浆流体[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黄智龙;许成;;碳酸岩PGE地球化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地化;“壳源成因碳酸岩”观点备受关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2 李铭 杨博丽;下古碳酸岩压裂增产工艺扬威气田开发[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孙洁;大峡谷是怎么形成的[N];中国矿业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志国;塔里木大火成岩省金伯利质岩石—霞石岩—碳酸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杜星星;汉诺坝熔体—岩石圈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应元灿;湖北庙垭碳酸岩杂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2 赵孝旗;冀北丰宁永利碳酸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3 付清波;新疆尉犁县且干布拉克碱性超基性碳酸岩杂岩体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成矿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4 SHAAMU JEREMIA SIMON(西蒙);纳米比亚西北部Epembe铌钽矿床地质和年代学研究及资源量估算[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5 田朋飞;靖边气田碳酸岩储层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6 王佳旗;阿根廷内乌肯盆地X区块碳酸岩储层裂缝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信迪;青海省多禾茂地区白垩纪火山地质与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马云超;张北汉诺坝地区碳酸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5年

9 陈华;西藏班公湖地区碳酸岩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10 张华;含裂隙岩石弹性模型表征及其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50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50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5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