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云县红豆山铜矿床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图文】:
图 1-2 主要技术路线图1.6 论文完成工作量2015 年 10 月至 2017 年 12 月,作者及项目组成员先后在云县红豆山铜矿床进行 4 次野外地质工作,,野外时间共计 60 余天。其后,作者在室内资料收集整理、野外基础地质研究、岩矿鉴定、分析测试工作以及撰写毕业论文。完成
2.1 大地构造环境红豆山铜矿床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县城156°方向,直线距离约38km处地处滇西地区,为南澜沧江带新发现矿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滇西大地构造性质的认识和划分进行了研究,先后提出的观点有:李四光等人提出的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体系、陈国达的滇西地洼区、黄汲清的印支褶皱系等多种大地构造观点。近年来,王义昭(1983, 2000)、莫宣学(1993),邓军(2012),李文昌(2010, 2013),李峰(1999)等在三江构造-岩浆带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在滇西地区鉴别出多条板块结合带/缝合线、多个微板块/地体。总体认为造就该区多种地质构造景观及其复杂地质构造演变过程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滇西地区是由若干相对稳定的微陆块及其间的结合带构成,微陆块间的裂离、拼合及相关地质作用,微陆块间的洋壳消减及相关地质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YANG Yongfei;FAN Wenyu;LUO Maojin;SHI Hongzhao;;Magmatic Hydrothermal Origin of the Wenyu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Southern Lancangjiang Zone, SW Chin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5年05期
2 邓军;王长明;李文昌;杨立强;王庆飞;;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态势及启示[J];地学前缘;2014年01期
3 陈莉;王立全;王保弟;刘函;;滇西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官房铜矿床成因:流体包裹体及年代学证据[J];岩石学报;2013年04期
4 李文昌;余海军;尹光候;;西南“三江”格咱岛弧斑岩成矿系统[J];岩石学报;2013年04期
5 李光军;杨清标;钏文韬;米云川;方沛英;;云南云县果园铜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及找矿潜力分析[J];地质与勘探;2013年01期
6 邓军;王长明;李龚健;;三江特提斯叠加成矿作用样式及过程[J];岩石学报;2012年05期
7 孔会磊;董国臣;莫宣学;赵志丹;朱弟成;王硕;李荣;王乔林;;滇西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J];岩石学报;2012年05期
8 王硕;董国臣;莫宣学;赵志丹;朱弟成;孔会磊;王霞;聂飞;;澜沧江南带三叠纪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Ar-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2年04期
9 张彩华;刘继顺;张洪培;刘卫明;吴自成;;滇西南澜沧带晚三叠世富钾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年03期
10 朱维光;钟宏;王立全;何德锋;任涛;范宏鹏;柏中杰;;云南民乐铜矿床中玄武岩和流纹斑岩的成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J];岩石学报;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雷;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刺穿体构造及隐伏矿定位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波;滇东北地区会泽、松梁铅锌矿床流体地球化学与构造地球化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德利;澜沧江火山岩带官房铜矿区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模式[D];中南大学;2009年
4 张彩华;澜沧江火山弧云县段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D];中南大学;2007年
5 黄震;云南澜沧江火山—侵入岩带的区域成岩成矿地质地球化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永森;云南澜沧江中南段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63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63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