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分布式有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交叉站原理样机研制

发布时间:2020-05-14 20:42
【摘要】: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逐渐增加,导致了不断开展各类资源勘探项目。目前有线遥测地震仪已经成为我国地震勘探的主流仪器,在各种地震勘探和野外工程地质评价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地震勘探仪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国外先进的地震勘探仪器,此种情况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为了摆脱长期对国外仪器进口的局面,本文结合国内外有缆遥测地震仪器和交叉站,以实验室已有的二维遥测地震勘探系统为基础,研制了分布式有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交叉站单元样机,从而为三维地震勘探奠定了基础。分布式有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在野外地震勘探中主要用于三维地震勘探,方面能获得地震剖面图,另方面还能获得三维空间的数据体,从而可以丰富全面的获得地下的地质形态。交叉站作为分布式有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的核心单元,方面要完成测线的建排管理和数据的转发,还兼有数据采集和触发控制功能,根据此功能需求提出了分布式有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交叉站原理样机的设计思想,在室内对交叉站原理样机进行了测试和分析,从而验证了交叉站方案的可行性。 以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研制的基于接力式以太网拓扑结构的二维地震勘探系统为基础,调研分布式有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对交叉站的要求,分析国外先进的有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交叉站功能指标和设计思路。本文通过GNS3网络仿真软件验证了把二维地震勘探中接力式以太网拓扑结构拓展到三维地震勘探的可行性,,依据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滚动和滚道测量的特点,提出分布式有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交叉站原理样机研制的总体设计方案。 根据结构和功能交叉站分为采集模块、电源模块和控制模块三个模块组成,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之间通过双排插针连接,构成分布式有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交叉站的硬件平台,采集板以24位A/D为核心,实现参考道、辅助道的高精度数据采集以及触发控制信号的获取。控制板以PowerPC芯片为核心,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控制平台,主要包括处理器模块、网络模块、调试模块,处理器模块用于运行和存储Linux系统和相关软件;网络模块主要完成地震数据的交换和转发;调试模块用于系统的测试。电源板为整个系统提供±5V、+3.3V和+12V电压值。 详细介绍和研究了交叉站硬件和软件平台的搭建、基于FPGA采集模块和触发控制电路的程序设计、分布式有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数据传输技术方法、分布式遥测地震勘探系统测控软件设计。选择了MPC8360处理器为核心搭建交叉站主控板,基于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的高精度原则选择了以24位A/D套片作为交叉站双通道数据采集板的核心器件;构建了基于powerpc+Linux交叉编译开发平台并完成了Linux系统的移植;介绍了基于FPGA采集模块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介绍了多跳以太网架构的分布式有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数据传输方法,主要完成地震仪主机对排列中各节点IP地址的动态分配和相应路由表的建立,从而可以实现主机与各节点命令的交互和地震数据的传输,此外根据各节点的IP地址和物理编号可获得各排列中各节点的连接顺序;设计了款具有操作性能好、执行效率高、野外工作运行可靠等优点的分布式有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上位机软件,该软件可以实现地震勘探数据的回收和显示、测线管理、勘探系统各参数的设置和系统的测试。 在室内通过对交叉站原理样机各功能指标的测试,验证了自主研制的交叉站原理样机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对交叉站的Linux系统运行测试、FPGA采集模块的正弦波采集测试和短接采集测试、FPGA触发控制电路测试中均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在实验室搭建的两条测线勘探系统与上位机联调测试中实现了对各节点IP地址的动态分配和路由表的建立,并完成了主机和与各节点的命令交互和地震数据传输;最后对系统通讯速率和交叉站带道能力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交叉站能够提高单条测线的带道能力并能满足双网口数据同时上传主机的要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31.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雪秋;孙建国;;地震勘探中的数据保真问题综述[J];海相油气地质;2002年01期

2 邹春艳,高明专,吕吉春;采区地震勘探在山脚树矿的应用及意义[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S1期

3 屈学贤;不断研究地震勘探新技术努力提高煤田勘探精度[J];吉林地质;2004年03期

4 赵忠,梁贵红,魏耀文,晏祥春;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系统抗干扰技术研究[J];物探装备;2004年04期

5 王艳玲,高生,贾丽昆,肖建华;地震勘探在沉陷区地基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2期

6 陈相府,安西峰,王高伟;浅层高分辨地震勘探在采空区勘测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2期

7 堵平,黄东定,王泽山;一种低爆速炸药及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J];兵工学报;2005年04期

8 陈智维;地震勘探以“点次”为单位计算工作量的探讨[J];石油科技论坛;2005年04期

9 田晓红;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现状与进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4期

10 刘洋,王典,刘财;数学变换方法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智峰;;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压缩的分形技术[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2 王妙月;;我国地震勘探研究进展[A];《地球物理学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专刊[C];1997年

3 凌云;高军;张汝杰;张国珍;王丹;;随时间推移地震勘探处理方法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丹;;陆上水域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改善;李剑峰;王于静;;地震勘探将迎来网格计算时代[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黄玉凯;;地震勘探在宝日希勒露天矿采空区应用分析[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7 吴昊;周浙娥;韩振宇;;地震勘探磁带管理浅谈[A];档案与文化建设: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8 王怀洪;巩固;张兆民;钟伟杰;马明永;;煤田高分辨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马见青;李庆春;;广义S变换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吴律;张兆田;;从历史的观点试论地震勘探中的层析研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军;辽河外围地震勘探炮声隆隆[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李静 李维然;提高地震勘探资料质量[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特约记者 孙红燕;东方物探冀中地震勘探全线告捷[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张芳;江汉油田今冬明春地震勘探启动[N];中国石化报;2004年

5 商阵英 李强;一局物测队地震勘探实现新突破[N];中煤地质报;2009年

6 李俊颖 邱海军;鄂尔多斯杭锦旗工区地震勘探项目完成[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张国栋 林群;江汉物探公司完成两项外部地震勘探项目[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于银花 朱华;中原油田中非B区地震勘探项目过半[N];中国石化报;2011年

9 屈永志;安全运营民爆物品[N];经理日报;2004年

10 王延奎 许军辉;勤政为民看变化[N];中煤地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峰;基于高精度定位的地震勘探采集处理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陈金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传输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聂鹏飞;地震勘探噪声压制方法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4 王林飞;随钻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王典;地震勘探几种数字新技术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6 林红波;时频峰值滤波随机噪声消减技术及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7 苟量;中国西部复杂山地山前带地震勘探应用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8 王权海;子空间分析方法在地震勘探等信号处理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赵雪平;地震波传播性质及地震勘探弱信号的混沌振子检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吴志强;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地层油气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宇泽;巨厚黄土地区地震勘探激发参数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再立;地震勘探在查找深部煤矿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3 张帅帅;分布式有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交叉站原理样机研制[D];吉林大学;2015年

4 尹燕法;小波分析提高地震勘探资料分辨率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5 段卫星;山地地区地震勘探采集与处理技术[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夏静;陆地地震勘探环境噪声指向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查文锋;复杂山区地震勘探激发参数问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郭恒;复杂山地地区野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D];吉林大学;2014年

9 王迪;地震勘探中有关数学近似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王福宝;胜利物探地震勘探施工技术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63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63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5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